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
范娟娟
身份证号码:429006198009169322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与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对城乡规划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要求城乡规划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空间扩张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平衡。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在规划城市新区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空间的预留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规划理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二、城乡规划转型路径
2.1 生态保护红线与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安全保障的底线和生命线,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边界。在城乡规划中要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在全面的生态评估基础上,综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等,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以及生态评价模型,精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其中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生物多样性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的水土流失易发区等等,要优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2.2 城市与乡村生态空间融合
推动城市和乡村生态空间融合能够打破城乡空间结构二元格局,实现城乡生态空间一体化发展。在规划理念上,放弃城乡分割的理念,树立城乡生态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理念;在空间布局上,通过设立城乡生态过渡带实现城乡生态空间的对接,在城乡边缘区规划建设生态缓冲带,种植适宜植被,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在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空间的同时可以削减噪声;在产业体系上,协调城乡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如将城市的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手工技艺等产业形成产业链,推动城乡经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提高生态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2.3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
规划层面,编制绿色交通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有助于减少私人自驾车交通量,降低交通碳排放。推进对城市轨道交通、BRT 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优化公共汽车出行的线网布局,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和覆盖水平;大城市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中小城市发展BRT,实现公交站点与商业、居住等功能区的无缝对接,给居民带来更多便利。优先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构建完备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中心城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提供连续的步行道及自行车道设施,并配套相应的人行道停车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休息设施及绿化景观设计,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更具吸引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降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
2.4 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规划
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的规划布局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保护水环境。加大城市和乡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利用建筑、道路、广场等建筑设施建立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景观灌溉、洗车、冲厕所等用途。通过建设雨水调蓄池、蓄水池等设施来对雨水加以收集储存并进行雨水调节等,可提升城市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问题。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建立污水处理厂,采用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水质,对处理后的中水加以利用回用,用于工业企业生产、城市景观的补水、道路清扫等回用水领域,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2.5 可再生能源设施规划
因地制宜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规划,带动城乡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在居民与工商企业的建筑屋顶、墙面等其他光照充足的表面安装太阳能光电板,建造太阳能电站,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居民生产和企业生产;对于太阳光照充足的地方,建设太阳能集水系统,用于居民的生活热水等;在乡村、沿海及城镇周边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发建设风力发电站,合理化安排风机结构,切实达到风能利用目的。加强对风能发电的管理与技术研发,提高风能发电的稳定性能,保障风能发电效益。利用农林业废弃物、畜类生物废弃物等进行厌氧发酵技术处理,转化为农村居民生活燃料与小规模发电,满足农村居民对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探索以地热能、水能等为代表的农村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部署发展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规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在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带动城乡能源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变。
三、城乡规划转型路径发展对策研究
规划思路,在规划设计思想理念中强化生态第一的理念,将生态规划设计目标纳入到城乡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和详规及各地的实际规划当中,体现生态保护高于短期经济利益;在规划设计技术手段和方法中,采取大数据、GIS 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和分析城乡生态本底和资源承载力,为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提供大数据支撑;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建立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平台,实时动态监测规划实施与城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在相关政策方面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协调城乡生态保护与发展利益之间关系;建立城乡跨部门协同规划机制体制,实现各部门单位之间特别是规划、环保、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体制消除,打破现有建设规划和城乡建设部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部门的壁垒;公众参与建立多层次居民参与平台,发动公众、社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监督,共同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治理模式,实现共建共享模式的城乡规划。
结语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路径与发展对策,通过革新规划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升级基础设施等举措,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研究成果对推动城乡规划生态化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城乡规划需进一步创新实践,融入前沿技术与理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乡格局持续赋能。
参考文献
[1]黎娅.试论生态文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中华建设,2019,(03):86-87.
[2]李应飞,李燕玲.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