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可持续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尤小刚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永定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邮编:651400

摘要:小型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生产、农村供水、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工程在管理体制、资金投入、运行维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旨在为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是实现小型水利工程可持续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财政补贴;市场化运营;可持续管理;产权制度

引言

小型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制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小型水利工程在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运行维护不到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化运营模式逐步推广,为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管理责任难以落实;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平低下;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运行维护经费缺乏保障,工程设施老化严重;四是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效能低下;五是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工程运行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财政补贴可以为小型水利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其运行维护经费;市场化运营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管理。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二是完善财政补贴机制,保障运行维护经费;三是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四是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工程运行质量。

三、明确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

明确的产权关系是小型水利工程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界定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对于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应明确由政府相关部门或村集体组织负责管理;对于集体或个人投资建设的工程,应明确由投资方负责管理。同时,应建立健全产权登记制度,完善产权转让和流转机制,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其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

四、完善财政补贴机制,保障运行维护经费

财政补贴是保障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和运行状况,科学确定财政补贴标准和方式,建立稳定的财政补贴机制。对于公益性强、收益能力弱的工程,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保障其基本运行维护需要;对于具有一定收益能力的工程,应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其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应加强对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五、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是提升小型水利工程运行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当前公共财政约束日益增强、农村水利需求日趋多样的背景下,单一依赖政府投资和行政化管理已难以满足工程持续、有效运行的需求。市场机制具有调节资源配置、激发参与主体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的天然优势。通过将小型水利工程纳入市场化运作范畴,不仅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也有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运行技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的有机统一。实践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以及水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运营,采用特许经营、PPP模式、委托管理、合同服务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根据不同工程的规模、类型、功能和区位条件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对于灌溉面积广、供水稳定、具备一定经营收益的工程,可以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具备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化运营企业,对其运营期限、服务内容、收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条款加以明确,实现规范运营与风险共担。而对于边远农村公益性强、收益能力弱的小型水利设施,则可由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备公益属性的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护,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不因市场失灵而缺位。

六、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工程运行质量

在推行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结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加强监管与绩效评估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有效监管不仅能规范各类运营行为,防止资源浪费和权力滥用,还能保障工程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维护公共利益。首先,需建立分级分类的监管体系,明确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并在乡镇或村级层面设立辅助监管机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监管触角前置。监管内容应覆盖工程从规划设计、资金使用、施工建设、验收移交到后期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确保每个关键节点都在规范轨道运行。

结论

小型水利工程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其管理中存在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建立财政补贴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产权关系、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可以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管理。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J].甘肃政报,2002,(19):14-18+1.

[2]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J].河北水利,2003,(12):11-13+1.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陕西政报,2004,(20):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