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作者

薛德坤

身份证:370785199102159319 264000

0 引言

建筑工程管理是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核心环节,其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安全、建设效率与投资效益。随着建筑行业向规模化、复杂化、智能化转型,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人员流动性大、技术应用滞后、资源调配粗放等挑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当前,工程管理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分散管理向协同管控升级。深入剖析影响工程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路径,对于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人员素质因素

人员是工程管理的核心载体,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管理效果。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会导致决策科学性欠缺,如对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掌握不全面易引发质量隐患;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施工工艺落实,增加操作失误风险;项目团队的协同能力不足则会导致沟通壁垒,降低管理效率。此外,责任意识薄弱、安全观念缺失等问题,也会对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1.2 技术应用因素

技术应用水平是衡量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管理手段下,信息传递依赖纸质文档、人工汇报,存在数据滞后、流转低效等问题;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深度不足,导致施工过程可视化程度低、动态监测能力弱;技术与管理流程的融合度不够,出现 “技术悬浮” 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对管理的赋能作用。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技术优势的发挥。

1.3 资源配置因素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工程管理效能。人力资源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会导致人浮于事或用工短缺;材料采购计划与施工进度脱节会造成库存积压或供应中断;机械设备的选型不当、调度不合理会降低使用效率,增加闲置成本;资金投入与工程阶段需求失衡会导致资金链紧张,影响工程连续性。资源配置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适应施工条件变化,是制约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

1.4 制度规范因素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工程管理有序实施的保障。管理制度不健全会导致责任划分模糊,出现问题时推诿扯皮;流程规范缺失会造成施工组织混乱,影响工序衔接 质量验收标准不明确会导致验收环节流于形式,埋下质量隐患;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则会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制度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发展,难以应对新型工程技术与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2 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策略构建

2.1 人员能力提升策略

建立系统化的人员能力提升体系,夯实管理基础。针对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强化工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提升决策科学性;对一线作业人员实施技能分级培训,通过实操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施工工艺规范落实;开展团队协作训练,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强化责任教育与安全培训,培育“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管理文化。

2.2 技术赋能升级策略

推动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构建以BIM 为核心的协同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可视化;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对施工进度、质量参数、安全状态进行实时感知;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历史数据挖掘优化管理决策,如进度预测、成本分析等;统一技术应用标准,加强系统兼容性建设,形成“数据互通、流程互联”的技术应用格局,充分发挥技术对管理的支撑作用。

2.3 资源协同配置策略

构建动态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施工进度计划与工序需求,建立人力资源精准匹配模型,实现人岗适配;采用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整合供应商资源,建立材料供应预警机制,确保供需平衡;运用智能调度算法优化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提高设备利用率;实施资金动态监控,根据工程进展合理安排资金投入,保障资金流稳定。通过资源的精准调配与动态调整,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2.4 制度体系完善策略

健全覆盖全流程的制度规范体系,强化管理保障。制定清晰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边界;优化施工流程规范,细化工序衔接要求与质量控制点;完善质量验收标准,建立“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验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结合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制度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2.5 环境适应优化策略

构建外部环境响应机制,增强管理韧性。建立政策法规跟踪机制,及时掌握行业标准与监管要求的变化,提前调整管理策略;制定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加强施工场地环境监测, 降低自然风险影响;建立市场信息预警系统,预判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波动趋势,优化资源采购计划;加强与周边社区的沟通协调,建立诉求响应机制,营造良好施工环境,提升工程管理的抗干扰能力。

3 优化策略的协同实施路径

3.1 管理体系的系统化重构

以“人员-技术-资源-制度”协同为核心重构管理体系,打破各要素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人员与资源的精准对接;推动技术平台与制度规范的融合,将管理要求嵌入技术流程;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将各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纳入考核,形成“目标-执行-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通过体系化重构,实现各要素的有机联动,提升管理整体效能。

3.2 过程管控的精细化实施

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将质量、进度、成本等管理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实时监测数据评估目标达成情况;建立关键工序的管控节点,明确责任主体与完成标准;运用可视化技术呈现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策略。精细化管控使管理行为更具针对性,有效提升管理精度与效率。

3.3 风险防控的动态化升级

构建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增强管理的预见性。建立风险数据库,识别各阶段潜在风险因素;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等级进行动态研判;制定分级响应预案,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通过动态化风险管控,降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对工程管理的不利影响,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4 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受人员、技术、资源、制度、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影响,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管理效能。通过实施人员能力提升、技术赋能升级、资源协同配置、制度体系完善、环境适应优化等策略,可有效破解管理瓶颈,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与高效化。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各策略的协同实施,推动管理模式创新,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管理支撑,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防.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J].居舍,2023,(33):134-137.

[2] 田百庆.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优化策略[J].砖瓦,2023,(09):109-111.

[3] 韦妙璇.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路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