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罗超
红河县阿扎河乡中心完小 653411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场域,更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思辨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高年级语文课堂中仍存在“重知识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质疑的能力。
一、文本深度解读:构建思辨基石
文本构成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它的透彻理解构成思辨训练的起点。高年级教材选文往往包含复杂思想与多重解读可能。教学实践有时过分强调词汇、句法或中心思想,导致学生仅停留于“知其然”层面,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或矛盾点未被充分探讨。实现从表层认知向深度思考的转化需要教学方向的调整。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张力的具体位置。分析叙事材料时,重点可以放在人物外在行为与内心活动的差异处,或是情节推进与读者普遍预期的偏离情况。利用“作者为何在此处设置矛盾?”、“这一细节是否合理?”这类提问,驱动学生回到文本细节寻找支撑个人理解的证据。文本意义随时代背景与观察立场变动而变化的事实同样值得重视。引入相关背景文献或对照文本,提出“如果从另一角度看,故事会如何发展?”、“作者的观点是否全面?”等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语言特征与结构安排是激活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审视修辞手段、叙述角度、整体布局等要素,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如何借助语言工具构建意义体系。随之而来的是对“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这种表达方式是否唯一?”等问题的反思,深化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深度解读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引导方法。教师应避免直接提供结论,转而采用连续性追问、多文本对照、关联联想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步自行发掘文本深层的组织逻辑。比如接触古诗词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复述诗句呈现的画面,继而追问“这一画面中哪些细节引发了你的思考?”、“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而非其他?”。这种层层推进的提问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解析的过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非常重要,即使他们的观点尚不完善,也应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其梳理思路,而非简单否定。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信心,激发他们深入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问题链式引导:激活思辨动能
激活学生思辨能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起点。传统语文教学常依赖零散的问题驱动,学生可以回答单一提问,但完整的思维链条难以建立。将核心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子问题形成问题链,能够构建认知阶梯,从浅层理解通往深度思辨,帮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限制。设计问题链必须紧密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考察议论文时,以“论点是否成立”作为核心问题,可以分解出“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反例或漏洞?”等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思考,触及论点本身、支撑它的论据、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问题链应展现思考的逐步深入,从确认事实层面的“是什么”,过渡到分析原因的“为什么”,再发展到评估价值的“怎么样”,最终导向寻求解决方案的“如何改进”。这种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意图,在于协助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框架,减少零散思考的现象。实施问题链引导,教师需要特别关注提问本身的开放程度与启发效果。封闭式问题像“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容易限制思维广度,而开放式问题例如“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在哪些情境下可能不适用?”则能激活更丰富的可能性空间。教师的解答不宜直接给出,追问“你为何这样认为?”、“是否存在其他解释?”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推理的有效方式。讨论小说人物形象,初始问题可以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后续追问则可能涉及“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这一特点?”、“这些细节是否真实可信?”,通过连续的提问推动学生超越表面描述,进入对文本深层的剖析。问题链式引导的本质,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序列,系统性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思辨动能。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与教学目标有清晰把握,子问题的分解不是随意的,必须服务于核心思辨能力的培养,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为下一个更深入的思考搭建台阶。
三、多元互动实践:拓展思辨场域
多元互动实践构建了开放性交流环境,这种环境支撑思辨能力发展。传统语文课堂中的师生问答模式存在局限,学生参与程度往往不足,深度讨论较难展开。该实践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个体思辨转化为集体智慧,具体形式包括小组合作、辩论赛以及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属于基础互动形态。教师能够依据文本特征设计合作任务,例如 " 为文中争议点设计解决方案 ",或者 " 对比不同文本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需要完成多个行为:倾听不同立场,整合各类信息,最终达成共识。这些行为客观上训练表达能力、倾听技巧以及协作意识。防止讨论形式化需要教师采取特定措施:明确任务具体目标,设定合理时间框架,巡视时提供必要指导。当小组内部出现观点对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 " 举例说明 " 或 " 逻辑推导 " 开展理性辩论,而非固执坚持原有立场。辩论赛作为深化思辨的进阶形式运作。教师选取文本争议点或社会热点议题(如 " 科技发展是否应受伦理限制 ")组织辩论,要求学生完成资料收集与论据准备工作,最终实现课堂正反交锋。辩手必须快速回应对方论点,及时调整论证路径,该过程显著增强思维敏捷性与批判意识。提升辩论思辨深度可增设 " 自由提问环节 ",观众向辩手提问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辩论结束后需进行反思总结,重点问题如 " 哪些论据最有说服力? "" 辩论中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通过复盘强化思辨自觉性。角色扮演实现体验式思辨功能。学生代入文本不同角色(如作者、主人公、旁观者等),通过模拟对话或情境再现理解多元立场。历史题材文本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 "改革派 " 与 " 保守派 ",围绕 " 是否应推行新政 " 展开辩论。角色扮演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学生建立多视角认知框架,进而引发深度思考:如果身处他人立场将如何抉择?不同选择可能引发何种后果?这种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与辩证思维,有效防止思辨片面化倾向。
综上所述,高年级语文课堂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文本解读、问题引导、互动实践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文本深度解读通过挖掘文本矛盾点与多元视角,为学生提供思辨的素材与方向;问题链式引导通过系统性提问激活思维动能,帮助学生建立严密的逻辑框架;多元互动实践通过开放性交流拓展思辨场域,促使学生在碰撞中完善观点。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完整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莉茗 .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仿写教学的进阶设计 [J]. 教学与管理 , 2025,(26): 51-54.
[2] 郭红霞 , 周瑞 .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9): 38-39.
[3] 张静 .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经典意象的文化溯源探析 [J].新传奇 , 2025,(29): 95-97.
[4] 林丽娜 .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12):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