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研究

作者

白珂瑞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市 71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为新时期的工作指明要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但现阶段高校相关制度仍旧存在着严重的“重形式轻内涵”“重个体轻协同”等问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破解了传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AI 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推动制度设计从“经验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实现教育的双向互动,促进制度优化转型。

一、高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设计“碎片化”、机制协同性与长效性不足

制度设计是高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框架,但在实践中仍旧存在“分散化”和“补丁化”的特征,导致政策效能被大大削弱。高校内部涉及民族工作的多元部门,如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各部门通常都基于自身的职能制定政策,但缺乏统筹与协调。如统战部门的重点应该侧重民族政策理论宣传,学工部门则聚焦学生日常管理,教务部门要关注课程融入情况,但缺乏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或协同联动机制,这也导致存在政策目标分散、资源重复投入或覆盖盲区。部分高校甚至出现“各说各话”现象——统战部门的“民族团结活动”与学工部门的“学生日常教育”内容重叠却缺乏衔接,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现阶段的制度多为“问题导向”的碎片化补丁,并非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部分高校将铸牢工作简化为“民族政策讲座”“少数民族学生帮扶”等具体事务,并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等核心环节的制度规范中。制度层级上校园顶层设计与院校、班级执行脱节。新时期民族工作形式产生变化,高校制度更新滞后,这要求机制创新与完善才可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二)教育实施“形式化”、机制内容与实践“两张皮”

教育实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当前存在明显的“重形式轻实效”“重活动轻渗透”的倾向,导致教育难以深入人心。部分高校将这一方面简化为“民族文化展示”或“政策宣讲”,内容停留在一些概念性表述,缺乏对“共同体”内核的深度挖掘。以往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缺乏体验式、实践式的教育。另外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显性工作”倾斜,但基础性与日常性的投入不足,这也导致教育者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传递给学生。

(三)效果评估“滞后”、机制标准与反馈机制失效

效果评估是检验工作成效与推动改进的关键,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评估标准模糊、周期过长、主体单一等问题,导致评估结果难以指导实践工作展开。现阶段的评估多依赖可量化的“硬指标”,比如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宣传稿件数量,但对于“软指标”如学生对共同体的认同度、跨民族交往的主动性、维护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方面的认识缺乏科学测量工具。评估活动多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展开,缺乏对教育过程的动态监测。此外,所有的评估活动主要由高校内部部门完成,缺乏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内部评估很容易受到“政绩思维”的影响,倾向于突出成绩,外部主体的缺失导致评估视角局限于高校管理而非学生的成长,因此难以全面反映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AI 技术与高校制度机制的适配优势

(一)数据挖掘能力破解制度设计“碎片化”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制度设计需要基于多元主体需求和文化互动规律、教育场景特征的精准把握[1]。AI 技术的数据源挖掘能力可以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挖掘隐藏关联,这能够为制度设计的协同性与长效性提供科学的根据。高校内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数据分散于教务、学工、宣传、后勤等不同部门。AI 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技术,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仓库。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高度异质性,传统制度设计常因“一刀切”导致时效性不足。AI技术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需求并进行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能够支撑制度设计向“分层分类”转型,如针对新生制定“文化认知启蒙”制度,针对高年级制定“责任共担实践”制度,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学业——心理双轨帮扶”制度,提升制度的精准适配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破解教育实施“形式化”,构建浸润式育人场景

破解教育实施“形式化”,构建浸润式育人场景,AI 的智能适配能力可以通过个性化内容推送、场景化互动设计、跨群体的协同支持,推动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浸润”,从而解决“内容标签化”“方向单向化”“资源失衡化”等问题。在个性化内容推送方面,能够匹配认知差异从而提升教育共鸣。AI 技术通过数据收集技术给学生制定出性化教育方案。借助浸润式方案,引进“工作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前沿讲座”等,深化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另外可以根据需求痛点进行适配,达到“精准滴灌”的内容供给,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接受度以及参与度。AI 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或通过智能对话系统模拟真实互动,深化体验,突破传统的形式化局限。

(三)破解效果评估“滞后性”,构建闭环优化机制

AI 技术的动态反馈能力能够实时采集数据,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教学评估系统,以消除盲区。AI 通过物联网(IOT)、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全场景、全时段的数据采集 [2]。AI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将软指标转化成为可量化的评估指标。除此以外,AI 通过实时数据看板与智能预警系统,将评估结果及时推送给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并且提供针对性的调整建议,达到闭环优化,保证制度效能。如此,高校能够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协同赋能,从而推动高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研究

(一)从“经验驱动”到“需求驱动”的精准化制度构建——AI+ 制度

AI 通过数据驱动的需求洞察与智能分析,从而推动制度设计向“精准识别——科学协同——前瞻布局”的闭环转型,实现制度与现实需求的深度适配。首先,高校在制度设计方面,应该基于对师生需求、文化互动规律、场景教育方面的精准把握。比如分析统战部门的“民族政策学习日志”与学工部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记录”,识别政策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关联缺口;或者结合教务部门的“跨民族课程选修率”与后勤部门的“民族学生生活服务反馈”数据情况,发现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学业发展”的协同需求。通过数据整合,AI 生成“师生需求画像”,明确制度设计的痛点为制度设计提供实证根据。其次能够通过分层分类建模,精准匹配差异来优化制度层级,AI 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对师生群体进行精细化分析,根据分层结果,通过 AI 辅助设计,如针对新生的“民族文化认知课程 + 伙伴结对帮扶”,或者是针对高年级的“共同体主题实践 + 社会调研项目”,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制定“学业导师制 + 文化导师制”制度,推动制度从“覆盖式”向“精准式”的升级。最后,AI 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序列来分析、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基于历史数据预判未来的基础上,让管理转向前瞻性 [3]。比如分析五年内学生就业数据和社会需求度,预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强化“民族团结 + 专业能力”的复合培养。

(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智能化教育生态——AI+ 教育实践

在教育实践当中,AI 通过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沉浸式场景构建及跨群体协同支持,能够推动教育从“单向传递”向“双向浸润”、从“形式覆盖”向“情感共鸣”转型,在高校内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成长”的智能化教育生态。在个性化内容推送方面,AI通过用户画像技术,能整合民族背景、专业、兴趣、历史行为数据,构建起“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内容,达到认知水平适配、兴趣偏好适配、需求痛点适配的目标。AI 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模拟真实情境来强化情感的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培育“共同情感”,情感的形成需要依赖情境中的互动体验,通过 AI 技术、智能对话系统,从而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场景。比如通过 VR技术再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沉浸式中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历史逻辑。也可以设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项目”虚拟任务,让各民族的学生组队完成。日常通过智能聊天,实时解答学生对“民族政策”与“文化差异”的疑问,提供延伸学习资源,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师生、行政人员、家长等多元主体,传统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协同不足,AI 系统搭建起“智能协同平台”实现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任务联动 [4]。教师端提供学生民族背景档案、个性化教育建议库,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当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学生端通过小组任务匹配系统自动给跨民族学生组队,AI 技术记录下合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给评估提供根据。家长端则推送“家庭共同体教育指南”,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形成“云端民族团结课堂”,从而达到“家校共育”的闭环。行政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三)从“事后评价”到“动态优化”的闭环反馈——AI+ 教育评估

AI 技术通过全场景数据采集、多维度评估指标及即时反馈调整,能够推动评估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从“单一标准”向“多元价值”转型,从而构建起“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在全场景数据采集环节,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终端采集学生的行为数据、文本数据、生理数据等,这些数据可全面反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际渗透效果,从而避免“数字达标”和“思想提升”的脱节。获得全场景的数据后,量化“软指标”,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LP)、情感计算和机器学习计算,来将“软指标”转化成为可量化的评估维度。如认知方面,通过语义分析评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理解深度;通过情感分析模型来识别学生对“各民族互助”“国家统一”等话题的情感倾向;通过学生的网络行为分析——主动参与跨民族社团的比例、现实行动记录——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解决困难的次数等数据,评估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通过“多维度 + 量化”的评估体系,可更精准地反映教育的实际成效。AI 技术通过实时数据看板与智能预警系统,将评估结果即时推送给相关部门人员,再提供针对性的调整建议 [5]。比如发现某些学生在“民族历史认知”测试中得分偏低,系统自动推送“补充教学资源包”,再建议教师调整授课方式;制度设计者根据 AI 系统的内容,系统分析原因,如帮扶形式单一、沟通渠道不畅的机制问题,再提出对应的改进建议,如增设“一对一导师制”、建立线上答疑平台,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通过“评估——反馈——调整”的即时闭环管理,可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始终贴合实际,实现制度机制的动态优化,起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的深度融合,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新时期育人模式的变革。未来,高校还需要在数据采集与隐私保护、师生数字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深度协同,推动高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 赵陈雪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J]. 传播与版权 ,2025,(12):90-93+98

[2] 刘伟杰 , 潘乐乐 . 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学研究 [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02):16-23.

[3] 张伟军 . 新时代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J].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24,44(04):18-30.

[4] 李诗琪 , 吴新颖 . 数智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图景、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43(05):29-34.

[5] 卞之峣 . 广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24.

基金项目:2024 年辅导员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研究(24FCXKT07),2024 年陕西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五育”融合理念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探析(2024GXTZ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