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学论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李彦颖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4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高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古诗词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将“微”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教学效果。
、“微”教学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势
“微”教学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和教学反馈即时化,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习针对性
将古诗词知识点拆解为微课微视频等短小精悍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对于古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难度较大的赏析类微课;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学习基础知识点讲解类微课,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习趣味性
“微”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形式,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生动呈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教学采用互动式学习方式,教与学在活动中展开,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微教学”的关键,这种活动由师生面对面进行,[1]利用在线平台和工具,设计互动环节,如讨论、答题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精准教学反馈,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系统,学生可以即时获得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后,可以让学生完成在线测试,系统会自动批改并给出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四)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多首古诗词,设计微项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例如,可以围绕“边塞诗”这一主题,整合《出塞》(《凉州词》《从军行》等诗歌,设计“走进边塞诗”的微项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究边塞诗的特点、情感和艺术手法。
“微”教学可以将古诗词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在学习《登高》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二、“微”教学论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构建“微”知识体系,实现系统化学习
“微”教学意味着将知识细化、系统化。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唐诗三百首》时,可以以“唐诗”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初唐四杰”“盛唐气象”“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等分支,再将具体诗人、代表作品、创作风格等填充到各个分支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其次,还可以运用时间轴梳理文学脉络,例如,在学习宋词时,可以以时间为轴,标注出北宋、南宋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各个时期代表词人及其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宋词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脉络。
教师还可以开发“微”课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着眼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将诗词赏析制作成系列微课,每节课围绕一首诗词,讲解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也能提升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
(二)创新“微”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科技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营造出春江潮涌、月色朦胧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其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擅长设计“微”活动,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并录制视频上传至班级平台,进行评比和展示。
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词创作大赛,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平仄音韵规律模仿古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词知识竞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答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教学只有具备“正当性”和“正态性”,才能不断强化教学动力,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2]
(三)实施“微”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基础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创新性目标三个层次。[3]在课前预习环节实行分层预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字词解释、背景介绍等基础性学习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诗歌赏析、名家解读等拓展性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思想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并进行鉴赏训练;争取对诗歌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达到创新性解读。
此外,作业设计也应具有个性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背诵、默写等基础性作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诗歌赏析、创作等拓展性作业。
五、结语
“微”教学论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微”教学理念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继华.微教学:语文课堂新的行走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06):37-38.
[2]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
2):10-13.
[3]王欣.多元分层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23: 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