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论机械自动化对油气集输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

聂晓婷

河南万安油气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油气集输系统承担着油气分离、计量、储存及外输等任务,其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运行稳定性易受人为操作、设备老化及外部干扰影响。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维护,存在响应滞后、误差率高、安全隐患多等局限。近年来,随着工业4.0 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机械自动化技术(如 SCADA 系统、智能传感器、机器人巡检等)在油气领域加速渗透,为提升设备稳定性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机械自动化对油气集输设备稳定性的影响,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理论参考[1]。

一、 机械自动化技术概述及其在油气集输中的应用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组成

机械自动化技术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及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反馈实现设备自主运行。在油气集输领域,典型技术包括:(1)SCADA 系统:实时监控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构建数字化孪生模型;(2)智能阀门与泵组:通过变频调速与自适应控制优化工艺流程;(3)机器人巡检技术:利用无人机或爬壁机器人检测管道泄漏与设备腐蚀;(4)预测性维护(PdM):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预测设备故障周期。

(二)油气集输设备稳定性需求

油气集输设备需满足以下稳定性要求:(1)连续性:避免非计划停机导致生产中断;(2)安全性:防止泄漏、爆炸等事故;(3)经济性: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 [2]。

二、 机械自动化对油气集输设备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一)构筑设备健康感知网络

传统依赖人工定期巡检的模式存在感知盲区,难以捕捉设备运行中的瞬态异常与早期故障征兆。机械自动化技术通过部署高密度、多类型的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关键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的在线监测与深度感知,彻底改变了故障管理模式。振动分析技术持续采集泵机组轴承、齿轮箱等旋转部件的振动频谱特征,结合智能算法识别异常频率分量(如轴承磨损产生的特征谐波),可在故障实际发生前 30 天甚至更早发出预警,为维护争取黄金时间窗。声发射技术如同设备的“听诊器”,能够灵敏捕捉管道因微小裂纹扩展或材料疲劳释放的应力波信号,精准定位潜在泄漏点,将重大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对电气柜、接线端子、电机绕组等关键部位进行非接触式温度扫描,快速识别因接触不良、过载或绝缘老化导致的异常过热点,有效预防电气火灾风险。某油田广泛部署 SCADA 系统集成各类传感器数据后,设备故障的平均响应时间显著缩短了 80% ,年非计划停机次数更是锐减 65% ,充分彰显了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对保障连续生产的强大支撑力[3]。

(二)工艺参数精准控制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复杂多变,物性参数(如原油黏度、气液比)及输量需求波动频繁。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高速运算与闭环反馈,实现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动态、精准调节,这是稳定性的核心保障。变频调速技术深度应用于输油 /输水泵组,控制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管网压力与流量需求,智能调节电机转速,使泵始终工作在高效区。这不仅避免了传统阀门节流造成的巨大能量损失(节能率普遍达 20%-30% ),更显著降低了设备因偏离设计工况而产生的机械应力与磨损。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在原油处理设备(如三相分离器)中大显身手,它能根据原油黏度、处理量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比例、积分、微分参数,确保液位、界面控制精度稳定在毫米级,有效防止了跑油、窜气等工艺紊乱。紧急截断系统(ESD) 则是安全防线的终极保障,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管线或容器压力瞬间超限达到安全阈值时,系统能在 0.5 秒内驱动安全等级阀门(SIL2/SIL3)紧急关闭,其响应速度和可靠性远超人工操作,将事故扩大的风险降至最低。部分大型气田引入先进智能控制系统后,输气综合效率提升了 12% ,单位能耗则降低了 18% ,实现了效率与能耗的双赢 [4]。

(三)延长设备生命周期

过度维修(增加成本)与欠维修(导致突发故障)是传统定期维护模式的两大痛点。机械自动化驱动的预测性维护(PdM)通过持续监测设备“健康指标”,精准评估其实际状态与剩余寿命,实现了维护策略的根本性变革,极大延长了设备有效生命周期。油液光谱与铁谱分析是评估旋转机械磨损状态的利器。系统自动定时或连续采集设备润滑油样本,分析其中金属磨粒(如 Fe, Cu,Al)的种类、浓度、尺寸及形态特征,精准判断齿轮箱、轴承等核心部件的磨损程度与发展趋势,为更换润滑油或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线应力监测系统则通过应变片或光纤传感技术,实时捕捉管道、压力容器在交变载荷下的应力应变状态,结合疲劳寿命分析模型(如 Miner 准则),精确计算其累积损伤程度并预测剩余疲劳寿命,为制定最优检修周期提供数据支撑。数字孪生技术更进一步,构建关键设备的虚拟镜像模型,融合实时运行数据与历史失效数据,模拟设备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劣化过程,实现故障模式推演与维护策略仿真,从而制定高度个性化的预防性维护计划。相关大型炼厂系统性实施 PdM 后,其核心机组(如压缩机、反应器进料泵)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了 3-5 年,整体维修成本更是大幅降低了 40% ,经济效益极其可观。

(四)安全风险管控

油气集输环境的高危特性(易燃易爆、高压、有毒)对设备安全提出了苛刻要求。自动化技术通过冗余设计、本质安全理念和智能风险干预,构建了多层纵深防御体系,显著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安全仪表系统(SIS) 独立于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专为应对高风险场景设计。它采用多重冗余传感器(如 2oo3 表决逻辑)、独立的安全逻辑解算器(达到 SIL3 级高安全完整性等级)及高可靠性执行元件,在检测到极端危险工况(如超压、超速、火焰、可燃气体超高浓度)时,能自动触发安全动作(如紧急停车、隔离、泄放),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防爆机器人技术则彻底将人员从最高危区域解放。这些获得严格认证(如 ATEX, IECEx)的机器人可进入极度危险区域(如泄漏点附近、密闭空间、高含硫环境),执行泄漏检测、阀门操作、视觉检查等任务,其搭载的多种传感器(气体、红外、高清摄像)可实时回传现场数据,避免了人员暴露风险。

机械自动化技术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显著提升了油气集输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推动了行业向“少人化”“无人化”转型,随着 5G、数字孪生及 AI大模型的融合应用,油气集输系统的稳定性将迈向更高水平,为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达 . 浅析油气集输工艺流程优化措施 [J]. 全面腐蚀控制 , 2025, 39 (05):259-261.

[2] 尹莹莹.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与节能降耗[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 44 (10): 193-195.

[3] 雷鹏. 多井油气集输橇系统设计及研究 [D]. 西安石油大学, 2024.

[4] 雷鹏 , 韩成才 , 尚子俊 . 基于过滤补液方法的新型油气集输橇装置研制与应用 [J]. 机电工程技术 , 2024, 53 (03): 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