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读促写:小学语文阅读与表达的融合策略

作者

马艳艳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225600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与写作教学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融合阅读和表达的策略。通过引入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旨在构建一个互动性、创造性并重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小学生通过阅读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通过写作主动思考和表达自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融合策略;教学案例

引言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主要途径,而写作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和提出促进小学语文阅读和表达融合的策略,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阅读,知识的汲取与内化

1.1小经典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小经典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航标。教师在挑选文本时,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教育性与适切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除了《课标》推荐的《草房子》、《城南旧事》等不朽篇章,还可选取《格林童话》、《小王子》等兼顾智慧与想象力的文学经典,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世界的真实。随着四季更迭,教师可适时融入如《森林报》等描绘自然与生态的文本,或在节假日推荐与节日文化相关的著作,如《春节的故事》、《中秋节的传说》等,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感知。同时,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如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等主题的阅读材料,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关联性。这样的阅读材料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以及在阅读中洞察生活、理解人性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既享受阅读的乐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1.2阅读理解,深化知识内化过程

阅读理解是知识内化的核心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深层次含义。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策略,如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如何影响了故事的发展?”或“作者如何通过情节设置传达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理解故事表面,还能洞察文本的内在逻辑和作者的意图。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以促进他们从不同角度解析文本,培养多元视角和批判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反馈,引导学生从文本分析中提炼论点,形成独立的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不仅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二、表达,思维的输出与分享

2.1多样化表达方式的运用

在阅读的基石上,教师应推动学生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展现阅读收获。口头表达是启蒙阶段,可以涵盖制作书本摘要、角色扮演对话、小组互动讨论等形式,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激活思维,提炼观点。随后,应引导学生转向书面表达,布置如故事续篇、改编剧本、深入评论等写作练习,确保这些任务既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又为学生提供展现独立见解的平台。这不仅磨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沟通技巧,也深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内化与理解。

教师可运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融合阅读与表达。例如,引导学生为阅读的书籍设计封面,绘制思维导图,或创作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诗歌,这些艺术表达方式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视觉和艺术形式诠释文本。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微电影制作或剧本创作,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叙述,提升他们的跨媒介表达能力。

在评价阶段,教师可引入同伴评审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习聆听与批评,通过自我评价提升自我认知。定期的公开演讲或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表达技巧。这些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使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以真实情景激发创意写作

将阅读与表达融合,借助真实或仿真的情境设计,能有力地催生学生的创新写作。教师可设计多元化的写作场景,如“成为故事主角”、“叙述旅行见闻”,引导学生以个人视角和生活体验为素材,创作独特的故事。这一教学策略不仅促进学生将所读内容融入个人世界,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描绘坚韧不拔精神的文本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次校园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探险中,将故事中的挑战与冒险精神转化为实际体验。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直观感受故事元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激发他们对故事情境的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从而提升写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阅读材料,如角色动机、环境描绘、冲突解决等,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表达技巧。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在模仿和创新中发展个人写作风格,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

三、整合,阅读与表达的无缝对接

3.1设立主题单元,整合阅读与写作

设立主题单元,以整合阅读与写作,旨在构建深度学习体验。在“友情”主题单元中,教师可精心挑选《草房子》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通过对关键友情场景的深度阅读,引导他们洞察人物情感,理解友情的多元内涵。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见解,碰撞思维火花,以深化对主题的集体解读。随后学生将以个人的友情体验为蓝本,创作富有个性的作文,这种实践促使他们将阅读感悟内化为自我表达,锻炼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文字的能力。此教学模式既强化了对主题的探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考与写作能力,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

3.2定期组织阅读写作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的阅读写作交流活动,如征文竞赛、阅读分享会、工作坊和专题讨论,是深化阅读写作融合、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途径。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互动平台上,以实践将阅读体验与文字创作相联结,使他们在应用所学中巩固理解,同时也从文本到文字的转化中锻炼表达技巧。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阅读理解,对照原文与创作的契合,以他人的见解拓宽思考视野,从专家和同伴的反馈中汲取意见,不断提升个人的洞察力与表达力。此类持续性的交流实践,不仅维护并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热忱,同时也点燃并滋养了他们的写作激情,从而使阅读与写作在反复磨炼中达到新的高度。

结语

通过上述策略的应用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阅读与表达的融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深化阅读理解、多样化表达方式以及主题单元的设计和交流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些策略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使得阅读不再是孤立的活动,写作也不再是硬性的任务,而是成为了一体化、互动化、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获得更丰富的教学和学习体验,进而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松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李吉林.《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钱梦龙.《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5]张化万.《小学语文教学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