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设计优化策略

作者

杨志文

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10640

引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业务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或遭受安全攻击,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加强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是企业和组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一、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运维层面

网络运维团队长期面临多重压力:(1)设备与系统的复杂多样性。现代网络架构中充斥着不同厂商、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每种设备拥有独特的操作系统、命令行语法或管理界面,迫使运维人员需掌握多套操作体系。同时,企业环境普遍运行着 Windows、Linux、Unix 等多种操作系统,以及各类数据库(如 Oracle, MySQL, SQL Server)和业务应用软件。这些异构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及各自潜在的稳定性缺陷,显著增加了日常配置、维护与排错的复杂度和工作量。(2)网络故障定位困难。网络故障往往具有隐蔽性与复合性特征,其根源可能涉及硬件物理损坏、软件配置缺陷、协议交互异常或突发流量拥塞等多重因素交织。传统排障手段高度依赖工程师的个人经验积累和手动命令行检查,不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且在复杂网络拓扑中极易遗漏关键线索或误判故障点,导致恢复周期延长,业务中断时间增加。(3)网络性能监控的缺失与不足。许多网络缺乏实时、全面、精细化的性能监控体系,无法主动探测到诸如关键链路带宽趋近饱和、关键应用交互延迟异常升高、设备CPU/ 内存资源过载等潜在瓶颈,问题往往在用户已感知业务卡顿或访问失败后才被发现,属于被动响应。性能的渐进式下降难以被及时捕捉和干预,整体网络服务品质滑坡,用户满意度下降[2]。

(二)安全管理层面

(1)攻击手段的持续进化与高度多样化。恶意攻击已从早期的单点病毒、蠕虫、木马,发展为更具破坏性和隐蔽性的高级形态,如精心策划、长期潜伏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以及直接加密数据索要赎金的勒索软件。这些攻击常利用零日漏洞、鱼叉式钓鱼或供应链污染等复杂技术渗透防御。此外,内部威胁同样不可忽视:拥有合法权限的员工因操作失误(如错误配置防火墙规则)或怀有恶意(如窃取敏感数据、蓄意破坏系统),其行为往往更难被检测和防范,危害程度巨大。(2)安全防护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普遍存在的短板。许多组织的安全建设仍停留在堆砌单点设备的初级阶段,过度依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传统防病毒软件等基础防御手段,缺乏纵深防御(Defense-in-Depth)理念。未能有效整合网络层、主机层、应用层、数据层的安全控制措施,形成覆盖攻击链全生命周期的协同防护。更严重的是,安全策略管理滞后:访问控制规则未能随业务变化及时收紧,漏洞修复补丁部署迟缓,安全设备规则库更新不及时,防御体系无法有效识别和拦截新型攻击手法[3]。

二、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一)运维层面优化策略

(1)构建自动化运维中枢平台

应对设备与系统异构性挑战,关键在于部署自动化运维平台。采用Ansible、Puppet 等工具编写标准化脚本,实现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的批量配置推送、操作系统补丁自动安装及应用程序的无人值守部署。通过开发定制化工作流(Workflow),将日常巡检、日志收集、备份验证等重复性任务转化为自动化作业,显著降低人工操作失误率。

(2)实施智能网络性能监控体系

部署 Zabbix、Prometheus 等监控工具,在核心交换机、边界路由器及关键服务器上部署探针( Agent ),实时采集 CPU 负载、内存占用、接口流量及 TCP重传率等 300+ 项性能指标。构建动态基线模型:系统自动学习业务高峰时段的带宽使用规律,当工作日上午流量突增 30% 即触发预警。通过 Grafana 建立可视化仪表盘,直观呈现广域网链路质量热力图与数据库响应时间趋势。

建立智能故障诊断知识引擎

开发结构化故障知识库系统,按 OSI 七层模型分类存储历史案例:如“物理层 - 光模块收发功率异常”、“应用层 -Oracle 锁表导致服务僵死”。每案例包含故障现象(SNMP Trap 代码 /Oracle 错误日志)、根因定位方法(光功率计检测步骤 /SQL 锁查询语句)及修复方案(更换 SFP 模块 /Kill 会话进程)。集成自然语言处理(NLP)引擎,支持运维人员输入“CRM 系统访问缓慢”自动关联数据库响应延迟、防火墙会话数超限等20 类相似案例。设置经验贡献积分机制,工程师提交有效排障文档可兑换培训资源,驱动知识库持续进化。

(二)安全管理层面优化策略

(1) 构建纵深协同防御矩阵

践行深度防御(Defense-in-Depth)原则,在网络边界部署下一代防火墙(NGFW),启用应用识别(APP-ID)功能精准阻断挖矿软件外联;在 DMZ 区部署 WAF 过滤 SQL 注入攻击,配置 CC 防护规则抵御刷票行为。内部网络划分安全域:财务系统域启用802.1X 认证,研发域部署主机入侵防护(HIPS)监控敏感文件操作。数据中心层实施微隔离(Micro-Segmentation),数据库集群仅开放 3306 端口给特定应用服务器。部署 SIEM 平台聚合防火墙、EDR 日志,建立威胁狩猎流程:当检测到某主机在2 小时内尝试连接15 个境外IP,立即触发隔离并启动取证分析。

(2)实施安全策略动态治理

制定黄金配置标准(Golden Configuration):交换机 ACL 默认拒绝所有、Linux 系统禁用 SSHRoot 登录、AD 域密码策略强制 12 位复杂度。采用 Tufin等工具自动化核查设备配置合规性,对偏离标准的思科 ASA 防火墙生成修复工单。建立漏洞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每月通过Nessus 扫描识别Windows 漏洞,根据 CVSS 评分划定修复 SLA⟶Critical 级别 72 小时内热补丁修复。每季度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攻击队尝试利用 Shodan 搜索暴露的 Kibana 面板,防守方验证SIEM 告警有效性并优化检测规则(如添加异常日志导出行为监控)。

结语:

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关系到企业的业务稳定和信息安全,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企业和组织应从运维自动化、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人员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不断提升网络运维与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 . 基于“互联网 + ”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智能化运维研究 [J].信息与电脑 , 2024, 36 (24): 54-56.

[2] 王欢 .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运维中的有效应用 [J]. 信息记录材料 , 2024, 25 (12): 138-141.

[3] 秦波. 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 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22, 34 (11): 212-214.

[4] 王骏 , 韦文亮 . 计算机网络运维及安全管理设计优化策略探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21, 17 (21): 46-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