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造价形成机制与降本路径研究

作者

徐毅

浙江省成套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310004

引言

建筑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因标准化生产、绿色施工等优势快速发展,但其造价波动大、成本控制难等问题制约推广。传统现浇结构虽技术成熟,但面临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等挑战。厘清两类建造模式的成本差异与影响因素,对推动行业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技术特点比较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在技术特点上差异显著。装配式建筑以工厂预制构件为核心,将梁、板、柱等构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而后运输至现场装配,这使其具备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的优势,工厂可控环境下能精准把控构件精度,且现场湿作业少,极大减少建筑垃圾与噪音污染,契合绿色施工理念。不过,其对设计、生产、装配各环节的协同要求极高,若前期规划不足易引发后续成本增加。传统现浇结构则是在施工现场完成模板支设、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灵活性强,能满足复杂造型与个性化设计需求,且施工技术成熟,人员经验丰富。但这种方式受天气影响大,冬季、雨季易延误工期,现场作业产生大量扬尘与废弃物,同时施工质量依赖人工操作,难以保证均一性,且施工周期长,管理成本也随之增加。

2 造价构成要素分析

2.1 材料费用差异分析

装配式建筑构件于工厂预制,需使用高精度模具,模具的研发、制造及摊销成本高昂,并且为确保构件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更为严苛,直接拉高了材料采购单价。不过,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批量采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平摊成本。而传统现浇结构材料采购虽较为灵活,可依据施工进度随时调整,但施工现场缺乏标准化管理,易出现材料浪费现象,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漏浆、钢筋切割损耗等,且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的规模效益,导致材料利用率偏低。此外,现浇结构受施工环境制约,在偏远或交通不便地区,材料运输成本会大幅增加,综合来看,两者在材料费用上各有优劣,装配式建筑需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传统现浇结构则需加强现场管理减少损耗。

2.2 人工成本对比

装配式建筑施工主要集中于构件吊装与连接环节,相较于传统现浇,其现场施工所需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劳动力需求下降约 30%-50% 。不过,装配式施工对工人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熟练掌握吊装设备操作、构件精准定位与连接技术的专业人员,这类工人的薪酬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建筑工人。但由于施工工期短,人工成本的时间投入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较高的单人薪酬。

传统现浇结构施工工序繁杂,从模板搭建、钢筋绑扎到混凝土浇筑,各环节均依赖大量人力,尤其是在高峰期,需投入大量普工和技术工人,人力成本基数大。同时,受天气、施工工艺等因素影响,施工周期往往较长,进一步增加了人工成本支出。而且,传统施工中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大,施工效率参差不齐,易因质量问题返工,间接导致人工成本的额外增加。

2.3 机械使用与运输费用比较

装配式建筑因需将预制构件从工厂运输至现场,并完成高精度吊装拼接,对大型运输车辆、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设备依赖度高,机械租赁与使用费用显著增加。特别是构件尺寸大、重量重时,还需专用运输设备与加固措施,进一步推高成本。同时,长途运输可能导致构件损坏,产生修复或更换费用。

传统现浇结构虽无需承担构件运输成本,但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泵送设备、塔吊、振捣机械等使用周期长,设备租赁、维护及燃油费用持续产生。尤其在超高层或大型复杂项目中,机械投入规模大,成本同样不容小觑。此外,现浇结构机械使用分散于各施工环节,调度管理难度大,可能因协调不畅导致设备闲置,造成隐性成本增加。总体而言,装配式建筑在运输与吊装机械上费用突出,传统现浇结构则需控制机械使用周期与管理效率以降低成本。

2.4 管理与协调费用分析

装配式建筑全流程涉及设计、构件生产、运输、现场装配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专业性强且紧密关联,对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构件生产工艺、运输条件及现场装配可行性,需多次组织设计、生产、施工等多方协同研讨,增加会议沟通、方案调整成本;建设过程中,跨地域的构件生产厂家与施工现场的衔接管理复杂,需投入更多人力进行进度跟踪与质量把控,进一步推高管理成本。

传统现浇结构施工流程相对单一,各工序连贯性强,施工团队自主性高,管理协调难度较小,费用也相对较低。但由于施工周期长、现场作业人员与材料设备调配频繁,长期的现场管理及质量监督仍会产生一定费用。此外,传统现浇结构在遇到设计变更或突发问题时,协调效率较低,可能导致工期延误,进而增加额外的管理成本。

2.5 其他间接费用与隐性成本差异

装配式建筑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设计优化和人员培训,且构件生产工厂的建设或租赁也会产生高额成本,这些费用短期内难以分摊回收。同时,由于行业标准尚不完善,构件验收、质量检测等环节可能存在争议,导致额外的协调和处理成本。传统现浇结构虽然没有构件生产环节的高额投入,但现场施工安全管理难度大,因安全事故引发的赔偿、停工整顿等隐性成本不容忽视;此外,现浇结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大,可能面临居民投诉、环保罚款等间接费用,且施工周期长导致的资金占用成本也相对较高。

3 装配式建筑造价优化策略

针对装配式建筑造价偏高的问题,可从多维度制定优化策略。设计阶段,应充分运用 BIM 技术进行全流程建模与模拟,提前优化构件尺寸与连接节点,减少非标准构件使用,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降低模具成本与生产复杂度;同时结合运输与吊装条件,合理规划构件重量与外形,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额外运输与安装成本。供应链管理方面,与优质构件厂商建立战略联盟,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作获取价格优势,并优化运输路线、选择合适运输工具,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生产过程监管,确保构件一次成型合格率,减少返工损耗。施工环节需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工人装配熟练度,推广自动化吊装设备与智能监测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引入全过程项目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进度与成本,精准调配资源。此外,积极关注并利用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政策,争取政策红利,降低项目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多管齐下实现装配式建筑造价的有效控制与优化。

通过系统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的造价构成,研究发现材料规模化采购、预制构件标准化生产及施工流程优化是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推广 BIM 协同设计与数字化管理,强化产业链协同,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本研究为行业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提供了量化依据,对推动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瑜 .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造价对比分析 [J]. 居舍 ,2024,(30):117-119+133 .

[2] 陈善胜 .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控制方法设计 [J]. 砖瓦 ,2025,(06):105-107+110 .

[3] 蒋国祥 .BIM 技术应用下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施工成本管理控制研究 [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9):118-120.

作者简介:徐毅( 出生年-1997), 性别:男,民族:汉, 籍贯:浙江, 学位:学士, 职位:造价师,职称: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