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风险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作者

许明倩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在防洪、发电、灌溉及水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2024 年中国水利发展报告》显示,2023 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 1.15 万亿元,较 2022 年增长 8.9% 。然而,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高空作业频繁、大型设备密集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多重风险,安全事故呈高发态势。2023 年全国共发生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 18 起,造成 26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 3 亿元,其中坍塌、高处坠落及机械伤害事故占比达 72% 。传统 “事后整改” 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工程环境下的风险管控需求,因此,基于风险管理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成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类型与特征分析

2.1 主要风险类型

包括不良地质条件(如滑坡、溶洞、断层)、极端天气(暴雨、台风、高温)、水文变化(洪水、水位骤降)等,此类风险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易引发坍塌、泥石流等事故。例如,2023 年某水电站施工中,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导致施工便道中断,工期延误 2 个月。涉及施工方案不合理、技术交底不充分、高空作业防护不到位、模板支架失稳等。如大坝浇筑过程中,若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振捣不密实,易产生裂缝,影响结构安全;隧洞开挖时,支护不及时可能引发坍塌事故。包括大型设备(起重机、盾构机、发电机组)故障、操作人员违规作业、安全培训不足等。据统计,2023年水利工程施工机械伤害事故中, 70% 是由于操作人员无证上岗或违规操作导致。

2.2 风险特征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选址于偏远的山区或河谷地带,这些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施工过程中,不仅涉及土建工程的基础建设,还包括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金属结构的制作与安装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协同作业。这些不同专业之间的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风险网络,极大地增加了风险管控的难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通常需要3 至5 年的时间,有些大型项目甚至可能耗时更久。在这漫长的建设周期内,随着施工阶段的不断推进,各种风险因素也在动态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此,对风险的监控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根据施工进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持续的、动态的跟踪与评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诸多风险,但大多数风险是可以通过提前识别、科学评估和有效应对来预防或控制的。例如,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可以有效规避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风险;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可以显著降低因人员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构建

3.1 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保障体系的基础,采用 “现场勘查 + 资料分析 + 专家论证” 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梳理施工各阶段的风险因素。具体流程为:收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类似工程事故案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等资料,为风险识别提供依据。组织技术、安全、施工等专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查,重点排查地质条件、作业环境、设备状态等潜在风险点。按照地质环境、技术施工、设备人员、管理应急四大类,建立风险清单,明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及触发条件。邀请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专家对风险清单进行评审,补充遗漏风险点,确保识别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3.2 风险评估模块

风险评估是体系的核心,通过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应对提供决策依据。从 “可能性” 与 “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设计评估指标,可能性指标包括风险发生频率、现有防控措施有效性等;严重程度指标包括人员伤亡数量、经济损失金额、工期延误时间、环境破坏程度等,如表 1 所示。采用 “层次分析法(AHP) + 模糊综合评价法” 进行量化评估。首先通过 AHP 确定各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风险综合得分,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8-10 分)、较大风险(6-8 分)、一般风险(3-6 分)、轻微风险(0-3 分)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重大风险需制定专项防控方案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较大风险由项目负责人牵头落实防控措施;一般风险与轻微风险由施工班组自行管控。

3.3 风险应对模块

风险应对根据评估结果,采取 “规避、降低、转移、自留”四种策略,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对发生概率高、危害严重且无法控制的风险,如重大地质灾害风险,通过调整施工方案、变更施工地点等方式主动规避。针对可控制的风险,采取技术、管理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危害程度。例如,针对高空作业风险,设置安全防护网、生命线系统,配备高空作业平台;针对设备故障风险,建立设备定期检修保养制度,配备备用设备。通过购买工程保险、签订分包合同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分包单位等第三方。如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转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财产损失风险;将高风险作业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明确其安全责任。

四、结论

本文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包含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四个环节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设计旨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证明了该体系在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方面的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其次,可以推动跨项目风险数据的共享,建立一个行业级的风险数据库,为风险管理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最后,可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风险监控中的应用,通过构建虚拟的施工环境,实现对施工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赵振宇,周创兵。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J]. 武汉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2021, 54 (9):760-767.

[2] 王军,刘芳。基于 BIM 与物联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智慧管控研究 [J]. 水利学报,2022, 53 (7): 856-865.

[3] 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SL 212 -2024)[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