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旅居产业发展市场探析
刘威
昭通市文化馆 657600
摘要:随着旅居康养和银发经济的兴起,旅居市场大有可为。本篇文章以昭通目前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毗邻的川渝市场为切入点分析探索昭通旅居产业发展的方向,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从资源禀赋、城市配套、市场主体、老年消费等方面上下足功夫,构建昭通旅居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旅居;川渝市场;资源;老年人
旅居康养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和健康养生方式,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旅居康养结合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健康管理,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延年益寿的环境。昭通作为昭通与四川、重庆等地域相邻,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链接点。今年以来,云南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等多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旅居产业发展方面的系列措施,对于昭通来说,充分挖掘生态、气候、海拔、人文、温泉、农业等优势,立足大众健康消费需求,开拓川渝旅居市场,积极探索打造旅居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对于整个昭通的旅居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
一、昭通旅居客源市场分析
根据统计调查测算,2024年1-9月,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8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74.3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较,同比分别增长12.65%、21.18%。其中:暑期(6-8月)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54.35亿元,同比增长7.70%、11.28%,分别占1-8月的33.3%、32.5%。暑期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以及旅游总花费所占比重较大。
(一)旅居客源市场前景广阔,川渝地区游客是“大部队”。调查显示,昭通市旅居人群客源地排名前5的是四川、重庆、贵州、浙江、广东,其中来自四川、重庆占比85%以上。表明西南地区为旅居旅游主要客源地,昭通旅居人群主要来自周边距离较近省份,川渝地区旅居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近程化”特征明显。
(二)旅居消费总体不断升级,但大众消费依然是主要特征。调查显示,昭通市旅居人群中月收入5001-10000元占比46%,月收入2501-5000元占比40%,低于2500元占比11%,10001-20000元占比3%。昭通旅居人群中高收入者占比较大,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相比而言对旅居消费总体有所提升。此前,受“口红效应”影响,旅游市场多呈现“旺丁不旺财”的消费降级现象,虽然此现象并非旅游市场的长期趋势,但也应引起重视,适时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制定等方面做到迎合大多数游客消费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昭通旅居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月收入在2501-5000元,消费能力不是很高。相关的调查也发现,昭通旅居人群对消费的“性价比”尤其重视,大众消费仍是旅居消费的主要特征。
(三)老年群体是旅居主力军,“有钱有闲”成为主要标签。
调查显示,昭通市旅居人群中60岁以上占比56%,是昭通市旅居的主力军。他们中多数为离退休人员,昭通市旅居人群中离退休人员占比58%,教师占比8%,学生占比7%,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个体职业者占比7%,企管人员占比5%。表明“有钱有闲”的离退休人员、教师是昭通旅居主要人群。60后、70后组成的离退休人员群体其收入、知识结构和消费理念与前几代人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既有强烈的旅游意愿,也有稳定的收入、充足的闲暇时间,恰好处于旅行的“黄金年代”,这一群体旅游消费潜力巨大。
二、昭通旅居吸引物概述
昭通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滇东旅游的关键节点,是离游客最近的云南。通过调查研究,川渝游客来昭旅居吸引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略山水人文风光。
1.领略山水之胜。昭通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孕育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共有367个旅游资源点,现有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23个;水能资源富集,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500公里高峡平湖景观。境内拥有“世界最高公路直达跳点翼装飞行场地”的大山包景区、有亚洲最大露天温泉的西部大峡谷;有“中国瀑布之乡”美誉的黄连河瀑布群;有“世界天麻原产地”之称的小草坝等奇特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昭一睹为快。
2.感悟人文之韵。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一直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有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秦五尺道、汉朱提故城遗址、清昭通古城、民国龙氏家祠等一大批历史遗迹,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等杰出人物,是全国第五个“文学之乡”。同时,昭通是红色沃土,境内革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革命遗址遗迹762处,其中长征遗址、遗迹266项。2020年7月,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扎西老街街区”被列为全省14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并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扎西会议”“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乌蒙回旋战”“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等已成为昭通红色旅游的鲜明IP。2024年上半年,在全市10个县(市)中,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的镇雄、威信、彝良3县旅游收入占比达45%。
(二)享受惬意康养生活。
1.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川渝游客首选。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特殊的地理、独特的区位,造就了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之间,素有“秋城昭通、避暑胜地”的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首批国民休闲胜地”“避暑之城”“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近年来,以昭鲁坝子为中心的避暑、以巧家为代表的避寒经济打响了“康养旅居+”品牌。
2.丰富多样的康养业态吸引游客驻足停留。流连山水之间。昭通市境内山川秀丽,森林覆盖率高,最典型的有小草坝、铜锣坝、黄连河等森林氧吧;市内独特的地形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以西部大峡谷温泉为代表的高热优质温泉资源成为康养重要一环。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最纯净的山水氧吧。享受品质生活。昭通全力创建文旅业态新品牌,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全市31个A级景区中有7家入选云南省绿美景区标杆典型;10个自然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金牌旅游村9家;实施完成乡村旅游点建设51个。今年1-6月,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937.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花费98.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4%、14.39%,分别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32.22%、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2.23%。品味人间烟火。昭通有食药同源的“天麻全席宴”,独具特色的非遗宴以及小肉串、油糕饵块、猪儿粑、荞粑粑等丰富多彩的小吃,在养生的同时充分满足游客的味觉体验。体验优质服务。全市建成运营高品质酒店1个(水富铜锣坝高品质酒店)、半山酒店2个(水富云隐半山酒店、绥江千年渔村半山酒店),获评丙级旅游民宿9家;申报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推进涉旅企业诚信评价及星级饭店复核全覆盖,为游客做好吃住后勤服务。
3.宜居宜业的优质供给转变成为旅居经济。
2024年上半年昭通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来昭通旅游的国内游客整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分值为4.48分(5分制),重游意愿分值为4.18分(5分制)。在今年暑期期间(6-8月),全市接待到昭避暑游客765.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2%、31.87%;接待川渝游客59.42万人次,同比增长26.2%。停留7天以上的游客为59.66万人次,同比增长5.34%。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川渝游客因气候、交通、基础设施、文旅产品供给服务等因素选择旅居昭通。
(三)探索旅居市场商机。
1.地域相邻生活习性相似。昭通与四川、重庆等地域相邻,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链接点。受地域影响,昭通文化杂糅交融,饮食复合多样,诸如火锅、面条、炒菜等食物倾向于特色香辣、酸麻口味,这也给川渝人嗅到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川渝人到昭通享受宜居气候的同时开始了投资置业,比如越来越多的四川火锅、川菜馆、坝坝茶等一系列商家商品落地昭通。
2.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市场。昭通的濒危剧种(云南端公戏)、苗剧等非遗文化与川剧文化等互相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文创产品开发上可以兼具昭通与川渝特色,在特产、伴手礼等商品开发上结合市场特点,以形成可观的市场消费。在2024年上半年昭通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文化艺术欣赏列为游客游览旅游吸引物之一。
3.中医疗养逐渐掀起热潮。中国现已进入老年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国家倡导发展银发经济。针对新老年人的需求,保健运动、旅游旅居占了很大权重。在来昭的川渝游客中,家人成团、老少组合的游客不占少数,在气候、饮食等因素之外,中医疗养成为新老年人一大选择。采耳、推拿针灸、按摩理疗、名师中医坐诊等成为新的商机。在昭通医疗保健已成为川渝游客游览旅游吸引物。
三、昭通旅居产业开拓川渝市场的几点思考
在对川渝旅居游客精准“画像”的基础上,聚焦“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吸引力,逐步扩大川渝来昭旅居市场。
(一)在“吃”要素方面。民以食为天 ,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美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抓住川渝游客的心,就要抓住他们的胃”: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进川菜馆子、燃面馆、重庆火锅、坝坝茶等四川重庆知名餐饮行业主体,结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川渝美食街区或美食城。二是加大农贸市场规范管理,坚持规范管理与便民利民结合,引导经营户证照齐全、诚信经营、明码标价。设置公平秤、菜价显示屏等。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引导经营户文明经营。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经营秩序,为旅居游客营造服务优、秩序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对省耕公园、望海公园、乌蒙水乡公园等川渝旅居游客比较集中聚居的社区周边,完善周边餐饮企业相关配套服务。在周边商超投放建设一批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专卖店、展销点等购物场所。
(二)在“住”要素方面。一是严格贯彻执行旅居住宿行业地方标准,引导旅居住宿业态规范发展、创建品牌。二是对自主租房的旅居群体,发挥社区居委会属地管理作用,结合社区网格化治理,加强出租房登记管理,对旅居人群定期走访,听取对城市建设、市场管理、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通过市场调研,培育扶持一批条件成熟、积极性高的“旅居+民宿”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线上酒店宾馆平台,如,优居找房线上平台公司,发展旅居+民宿模式,建立完善旅居房源推介机制。四是指导行业协会组织评审一批住宿行业知名酒店饭店品牌,动态完善优秀酒店饭店名录,面向旅居游客宣传推广并提供其选择。同时,年内组织开展住宿业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五是试点打造一批“酒店即目的地”的酒店宾馆,如,温德姆酒店、紫光大酒店、画苑宾馆、彝良县枫叶大酒店等,将康养、健身、阅读等嵌入酒店业态,探索“酒店+文化艺术+商业+N”等多元业态发展模式,激发住宿行业发展新动能,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旅居融合发展。六是积极与川渝地区房地产销售行业加强联系,创新性出台川渝购房与昭通购房联动政策,盘活现有房地产资源。
(三)在“行”要素方面。一是尽快建成渝昆高铁,增加昭通到成都、重庆的航空直飞班次。考虑在成都、重庆机场设置昭通避暑旅居广告,吸引更多客源。二是对省耕公园、望海公园、乌蒙水乡公园等川渝旅居游客比较集中聚居的社区以及酒店宾馆周边,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智慧化停车场、旅游厕所、智能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还可以对川渝地区车辆试行免费停车、免费充电等优惠配套政策。三是促进昭通中心城市公交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加密昭通中心城市至景区景点“直通车”的公交线路,开通昭阳、鲁甸、巧家等县区旅游专线班车,优化县区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四是支持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所植入旅游宣传内容,比如,景区景点介绍、旅游商品介绍、精品旅游线路推广等,融入昭通文旅元素,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四)在“游”要素方面。一是推动旅游景区景点增效提质。对现有的8个4A级旅游景区、23个3A级旅游景区,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其是针对旅居游客、中老年人群更需要人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好“温情牌”,才能赢得旅居游客青睐。二是加快发展城郊“周边游”、乡村旅游。选点昭通机场、汽车车站、高速路口、高铁站等附近交通便利的点位,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开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蓝、感受清凉”乡村旅游体验,吸引更多川渝旅居游客奔赴乡村、体验乡韵、品味乡愁,收获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激发旅居游客消费潜力。三是充分发挥昭阳区省耕水街、威信县扎西老街夜间文旅消费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再提升打造2至3家夜间文旅消费示范点,拓宽夜间消费新空间,创新“网红”打卡项目和夜间表演活动,推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场景、特色风貌、夜间活动,让游客和市民24小时畅游昭通“旅居夜市”。四是树立“人人都是旅游讲解员、个个都是旅居推广者”的理念,宣传动员广大昭通市民化身“本土导游”,熟悉掌握昭通本地的文化旅游产品和资源,热心关照到昭旅居游客,主动为旅居游客宣传昭通、推介昭通,成为昭通旅居城市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五)在“购”要素方面。一是引导旅游产品市场经营主体,对天麻、苹果、花椒、竹笋等川渝旅居游客比较感兴趣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产品包装,通过在包装上设计上融入昭通元素,附上有趣的标语、独特的开箱方式或附赠福利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使用方便性和环保性,方便消费者购买、携带、储存和使用。二是针对川渝游客在昭通旅居产品需求特点,组织评选宣传推广昭通最受四川游客、重庆游客喜爱的“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向川渝游客广泛宣传推介。三是在昭阳、鲁甸选择部分A级旅游景区,比如,大山包、永宏水上娱乐城、小草坝、铜锣坝等,试行“门票减免”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同时,景区内增设非遗制作、亲子游乐、采摘果蔬等消费内容,策划实施一批景区“二次消费”项目,提升旅居游客游玩体验。
(六)在“娱”要素方面。一是把握暑期旅居旅游高峰期,持续做大消夏避暑系列旅游活动。持续办好大山包翼装飞行表演、“象”往云南·“棋”聚昭通趣味象棋比赛、中老年气功展演、青少年钢琴展演、少儿才艺展示等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夏季文旅市场供给。二是创编打造一部彰显昭通本土特色的大型舞台旅游系列剧目,抓住昭通朱提文化、民俗风情与历史文化,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式等一系列本土民俗民情体验。比如,威信县围绕“扎西会议”举办现场实景演出,让游客参与体验红军长征年代的艰辛与不易,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三是举办特色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坚持“以点带面”,支持葡萄井景区、鲁甸小寨镇等定期举办花山节、火把节、苹果音乐节、樱桃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努力打造具有昭通本土特色、市场运作、精彩纷呈、游客认可的旅游节庆品牌。四是开展文体娱乐赛事。在毛主席广场、罗炳辉广场等川渝旅居游客聚焦地方,引进一批川渝地区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如,川剧、四川皮影戏等,精选一批具有昭通元素、民族特色、面向大众的民间艺术精品戏曲歌舞进行集中展演。
四、从开拓川渝市场延伸构建昭通“全旅居”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至40岁旅居者约占60%,越来越多年轻人体验旅居出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年轻人、老年人共同向往的生活方式。“候鸟型”旅居是当前旅居市场主流,旅居者出行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结合旅居者出行时间统计来看,出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旅居者占90%以上,出行时间在1至3个月的旅居者占63.8%,旅居市场前景广阔。从旅居市场需求空间分布的特征来看,北京、天津等城市以及其他一二线城市是旅居度假者主要出发地,占比近80%。
虽然目前昭通旅居市场客源以川渝地区的老年人群为主力军,但不可忽视东、中部城市旅居客源的大量增加,会给昭通的旅居产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发展机遇,所以昭通旅居产业的发展必须全局谋划、做好准备。
(一)以资源禀赋为抓手,变“景点旅游”为“全域旅游”。立足昭通避暑、避寒两大资源优势,依托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深度挖掘旅居产业潜力,先解决吸引游客来的问题。一是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目前,昭通4A级景区仅有8个,无5A级景区,可以说“有高原无高峰”。要以“一山、一城、一江、一址”为重点,创造条件积极申报4A、5A级景区,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二是拓展景区景点外延。以景区景点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和“+旅游”,配套度假区、特色酒店、礼品店、主题餐厅等,推动空间融合、乡旅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构建全面、立体的全域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三是塑造特色旅居品牌。围绕“休闲避暑”“避寒康养”等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酒店(公寓)、生态民宿、农家小院、旅居线路、旅居基地,丰富游客旅居体验。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乡村旅居示范点,吸引游客入住、生活,成为“新村民”。四是开展精准化营销。针对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个性化、大众化的趋势,要借助大数据统筹协调线上线下资源,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全面推行精准营销。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针对性的线上宣传推广,扩大昭通旅居旅游影响力;与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合作,扩大昭通旅居产品的线上推广力度。
(二)以城市配套为突破,变“景区流量”为“城市留量”。
全面提升以旅游六要素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使昭通成为本地人不愿走,外地人都愿来的品质之城、宜居之地,解决让游客“留下来”的问题。一是加快城市硬件建设。深入践行市委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要求,着力做好“城”的文章。加快配套口袋公园、15分钟生活圈、广场、购物中心、公厕、便利店、菜市场、停车场、共享单车、等基础设施,构建用地集约、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的居住空间与社区生活圈,为旅居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压紧压实城市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监督管理责任,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鼓励引导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形成城市管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规范城市管理秩序。坚持以人为本、以法为据,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人性执法。通过主动作为、热情服务、文明劝导、依法执法等方式常态化整治占道经营、流动摊贩、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噪声扰民及户外广告安全隐患等市容市貌问题,有效解决市民和游客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投诉件,着力推进“柔性执法”彰显力度更显温度,提高市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以市场主体为载体,变“人流过客”为“消费经济”。
对标旅游和旅居游客市场需求,全面推动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一是加大文旅招商力度。根据旅居项目谋划包装情况开展上门招商、精准招商,为入驻企业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进知名企业投资比如大山包景区开发、昭通古城文化经济、巧家低空经济、水上经济等,形成旅游引爆点。同时,引进一些知名的旅居品牌,吸引省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民宿品牌入驻昭通,提升昭通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施一批聚焦“吃、住、行、游、娱、购”的市场主体培育政策,采取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并举、外引新量和内生增量并重的创新举措,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不断刺激昭通市场增添新活力,刺激新消费。三是创新开发旅游旅居产品。鼓励支持辖区内企业、个体户、旅行社、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小吃、特色菜系、特色民宿酒店、特色旅行路线等昭通旅游旅居产品。
(四)以老年人群为主体,变“旅游养老”为“旅居养老”。中国现已进入老年社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国家倡导发展银发经济。从来昭人群结构分析,老年人成为旅居的一大主体。一是探索适老化的生活服务。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人专用设施;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以捐赠、赞助等多种方式,参与老年人身边的文化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探索以社区为单位,在规划、投入机制、运营模式、产品和线路开发等方面开展试点,在城市打造一批“旅居生活社区”。二是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条件。探索打造中医一条街,开发名医坐诊、中医养生、采耳、推拿针灸、按摩理疗等养生项目;开发操作简便的保健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医疗保健产品,满足老年人养生需求。三是配套丰富的老年活动。开设老年旅游专线,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根据全市景区景点特点,设计旅游线路,组织老年人参加健康养生游、文化考察游、采摘体验游等;持续推广“游云南”APP长辈版运用,大力提供银发文旅产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特殊需求,在旅居之所配置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丰富的业余生活功能;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开辟老年文化中心,提供图书阅览、棋牌室、文化活动等设施;组织老年人开展唱山歌、唱戏、拉二胡、跳广场舞、下象棋、练气功等文艺健身活动,帮助中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杨文凯,李丽,邢琦娜.“双循环”背景下山东康养旅居行业发展路径[J].旅游纵览.2023,第10期
[2]文婷,胡肖涵.全域背景下的旅居康养规划策略—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C].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3]李俏,赵天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旅居康养的发展逻辑、限制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6期
[4]韵江,郑密.旅居何以康养—节奏分析视角下康养旅居对身心健康的“单向度-循环”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24年,第3期
[5]刘安乐.《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旅游报.2024
[6]王子飞.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粤桂康养旅居产业协同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第1期
作者简介:
刘威,1993年8月生,女,汉族,云南彝良人,大学本科学历,昭通市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