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赵光泽
佳木斯技师学院 154002
引言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数字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掌握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职业人才的必修技能,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培养生产服务及管理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学科,在中职教学当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其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讲授式模式,更多地围绕软件的各项功能及其操作命令展开,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意义上的指导;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之中,使得教学成果跟预期相差较大,无法达成提高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目标也更无法做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实际手段。
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1 契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契合,它旨在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这种培养理念促使教学方法冲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做到学习过程与职业实践的有机融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凭借职业情境作为依托,提倡“边做边学”的理念,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时候,引领学生自己搭建知识框架,提高专业技能,塑造职业素养。该方法把抽象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接触未来职场需求,进而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时间,给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给予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支撑[1]。
1.2 破解传统教学模式困境的必然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授课形式容易造成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常常把操作步骤变成静止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忽视了灵活运用的重要性,使学生到了实际工作环境中毫无应对之力,这样的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难题,它借助创建真实的任务场景来促使学习过程朝着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发展方向转变,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2]。
2.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路径构建
2.1 优化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主要含义是抛弃传统的碎片式知识传授方式,依靠系统的实践框架来实现教育目的,基本的实施路径可以总结成“六步法”,教师要营造有实践意义的情景任务,引领学生关注主题,学生自己规划解决办法并选定最佳途径,在教师带领下开展实际操作,把理论变成成果,利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教师回馈的方式,从各个角度对学习过程展开全面反思和改进,这种模式重新塑造了课堂的动力来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实践者,在决策,执行,修正这三个环节里加深对操作原理的认识及其应用范围,进而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架构,并且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建具有教学价值的情境任务、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撑以及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实施精确干预并开展系统的评价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以模拟职业发展轨迹为特点,借助完整“行动 -反思”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专业技能,而且逐步养成解决问题、整合资源、合作共事、持续改进等职业素养[3-4]。
2.2 转变师生角色
行动导向教学法推行之后必然引发师生角色的重大改变,此种模式之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方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任务驱动型的自主探究者与执行者,必须独自规划学习计划,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教师则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慢慢转变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以及资源供应者,其主要职责包含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营造类似于真实职场的模拟环境,而且要随时监测学生的成长状况,必要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反馈,这种角色转变目的在于促使课堂主导权向学生转移,彰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自主发展与高效提升。
2.3 改革考核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深入推广之时,就需创建出一套革新性评价体系,其基本目的要冲破传统单方面的技术成果评价方式,转而针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素养展开考查,现在常用的评价形式大多是通过终结性考试或者单项技能测评来评判学生水平的,这并不能很好地显示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的问题解决本领,合作精神,创造能力还有紧急应对方面的实际表现,针对这个问题,新的评价架构提倡过程性和结果性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执行任务的全过程当中,对其在制定方案,分发资源,协作合作以及处理故障等各个关键部分的具体行动予以实时记载,并且以此来确定学生的总体水平[5]。创建以多主体协同为关键特征的综合评价体系,包含教师评定、同伴互评以及自我反思等众多维度,从不同层面开展科学的学习成效评判,这种评价机制既重视学业成果的量化分析,又把学业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当中,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促使学生重视能力发展与行为规范,从而推进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与不断改进。
3. 小结
本研究围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展开,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形式,而是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革新,其根本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符合中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须要制订系统的实施方案,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重新设计课程结构,用“六步法”来改良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师生互动方式,还要按照过程性评价和持续发展观念完善考核体系,进而形成闭环式教学改革闭环。通过实证研究得知,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具备明显的教学改善效能,通过引领学生去达成某些任务,既能全面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能很好地推动计划拟定,决策分析,团队合作以及革新思维等关键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知君 .JiTT 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5.
[2] 张念铢 . 微课结合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J]. 科技风 ,2025,(13):125-127.
[3] 雷冰 , 许红霞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J]. 成才 ,2024,(18):156-157.
[4] 张清玲 . 课程思政建设视域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探析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20(21):172-174.
[5] 谢王嫱 .OBE 理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