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渗透的实践研究
陈思琪
宁波大学 18944282672
1 研究目的: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正在从“体能导向”逐步迈向“价值引领”与“素养培育”的融合阶段。红色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备天然的教育意涵和情感感染力,已被视为推进课程思政与增强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抽象的精神内核往往难以被低年级学生准确理解,传统的口头讲述、图片展示等手段,往往止步于知其然,难以引发情感共鸣与行为转化。
本研究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偏好,尝试将数字化教学技术(如微课视频、AR 影像、电子任务单)嵌入红色体育案例教学之中,在保持身体训练核心任务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借助数字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认同、行为参与与思维建构,寻求德育、智育与体育在课堂空间中的融合路径。研究亦意在回应“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可验证、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托两所小学展开为期12 周的教学实验,采取对照、干预、追踪的三段式设计思路,聚焦课堂结构调整与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系统梳理近年来有关红色体育、课程思政与数字体育教学的研究文献,为设计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分别设计教师与学生两类问卷,收集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思想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对数字化手段的接受度与参与积极性等信息,建立课堂干预前的基线数据。
(3)教学实验:在实验组设计“红色体育 + 数字赋能”融合课程,包括四类干预工具: ① 微视频形式讲述红色体育人物故事; ② AR 再现场景模拟; ③ 电子互动板记录挑战成绩与心得; ④ 利用体育教学平台开展课后复盘与评价。对照组则实施常规体育教学,避免价值引导性内容干预。
(4)课堂观察与访谈:设置外部观察员对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记录,关注学生非语言行为表现与师生互动特征;课后对部分学生与任课教师开展深度访谈,补充量化研究的细节不足。
3 研究结果:
数据与观察结果显示,引入数字化技术之后,小学红色体育案例教学的课堂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学习参与状态的正向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英雄人物故事存在被动接受、记忆零散的问题。而当故事以动态视频或AR形式呈现后,学生的情绪表达与课堂回应变得更为积极。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及,“好像走进了他们当年比赛的地方”“自己也想试试那样训练”。这种代入感是纸质材料无法提供的。
二是价值认知由外在灌输走向内在建构。教师将红色案例与运动项目结合,如通过“红军长征越野跑”“抗战跳跃接力”等情境任务,使学生在身体挑战中逐步体会信念、协作与坚持的意义。实验组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使用“团结”“拼命练习”“不能退缩”等关键词的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出更深的内在化认知。
三是教学反馈系统更为精准。数字平台可记录每次体育活动的成绩、参与频率、互动频次等数据,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也便于学生对自我成长有更清晰的认知。在反馈环节,系统生成的运动曲线、训练热区与挑战进度图,成为学生间互相激励与自我激发的依据,形成了正向循环。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论一:技术嵌入为价值引领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情境支撑。数字化手段本质上不是教学内容的替代,而是作为思政内容“可感知化”的桥梁。将红色体育案例视觉化、交互化,有效解决了传统讲述中高远难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身心共振中实现认知触达。
结论二:小学体育教学亟需构建融合“价值 + 技术”的新型设计模型。体育课不能停留在“动”的层面,应追求“动中悟”“动中塑”的转化效果。数字平台的介入,为教学流程精细化与育人目标显性化提供了可能。
结论三:红色体育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尚待系统推进。当前教师主要依赖自制视频或网络剪辑资源,缺乏分学段、分运动类型的标准化素材。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发“红色体育主题数字资源包”,将红色运动员故事、历史赛事影像与体能训练模型有机融合,供一线教师灵活调用。
结论四:教师应成为课堂数字转型的主动者,而非工具的被动使用者。从操作熟练转向理念转型,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议各地加强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特别是在课程设计、数据分析与教学迭代方面,建立基于实际教学问题的研修共同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在“立德树人”大格局中,具备更强的渗透性与感化力。若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力与协同力,红色体育案例的教育价值将被进一步释放。这一实践路径不仅可行,也具备良好的可推广性,为“数字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层层面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