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

作者

李峰 葛成飞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1131

一、引言

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引领力 [1]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重大意义。高校思政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正确方向,强化组织和课程育人体系,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特点,如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大学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课题。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引领功能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一方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契机,感受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社会进步,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3],坚定“四个自信”,在参加乡村振兴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另外,通过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能深刻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例如在参与社区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中,树立关爱和利他价值观。

(二)能力培养功能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实习实践中,可以学习与同事、领导沟通协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在基层及企业实践中,可以将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参与科技创新这类实践时,面对项目研发的瓶颈,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对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突出。

(三)人格塑造功能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参与户外拓展实践中,面对高难度挑战项目时会产生克服恐惧心理,锤炼不畏困难的意志;在公益实践中,特别是在对老人的志愿活动中,能够培育友爱和互助精神。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在组织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才能,助力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三、当前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还缺乏系统性,组织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有待提升,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畅,责任机制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存在。在社会实践中,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总结、评价等环节存在脱节,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明显。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教育不足,安全意识不强,保障措施不够到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都对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实践内容形式单一

有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少了钉钉子的钻研精神,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主要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传统形式为主,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项目,这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社开展会实践活动,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然而有些高校现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力度不够,教师的积极性不强。一些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指导能力跟不上实践工作要求,难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推进和育人质量。

四、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推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党委领导、团委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统筹,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保障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另外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组织体系,协同推进“实践 + ”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实践教育元素 [4],将实践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实践育人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化、标准化。

(二)丰富实践内容形式

为使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成效,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至关重要。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项目,打造“课程 + 实践”模式,如理工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工程实习,文科开展社会调研、文化传承等,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实践形式,线上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线上调研、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假期分散实践,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分组调研和实践,形成成果并纳入学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质量的关键。高校要充实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还可邀请劳动模范、企业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指导。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提升,定期组织参加培训课程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和水平。将教师的实践成果纳入年度绩效和教学考核加分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社会实践成果。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涵盖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生等,针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的参与情况 , 制定全面、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办法以及考评标准等,不仅关注实践报告、总结等书面材料,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创新等方面的评价,如设置实践态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指标,全面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五、结论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够在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组织管理、实践内容、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短板,因此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丰富实践内容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的模式和方法,优化实现路径,提高实践育人效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强国建设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引 .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赋能高校育人工作 [EB/OL]. (2025- 07

- 30)[2025- 08- 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730/ c40531- 40532462.html

[2] 李坤 , 徐永健 . 价值与路径: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27(01):89- 93.

[3] 刘晓玲, 尹钧, 杨思宇.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红色歌曲社会实践的融合研究 [J]. 黑龙江画报 ,2024(16):103- 105.

[4] 郝卿 , 陈振兴 , 薛建航 . 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J].高教学刊 ,2021(4):9.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 2023 年安徽省“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 2023- 8- 18)

第一作者:李峰,男,1974年9月,安徽寿县人,汉族,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与法学教育

第二作者:葛成飞,男,1979 年8 月,安徽宿州人,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