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壳体加工工艺与难点分析

作者

丁韬 章旭军

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84

壳体作为各类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关键部件,其作用不仅是为内部组件提供物理保护,还承担着支撑、密封以及连接等重要功能。深入研究壳体加工工艺与难点,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壳体加工工艺概述

1.1 壳体加工流程

壳体加工一般包括原材料准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和装配等主要环节。首先根据壳体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常见的有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毛坯制造可采用铸造、锻造、冲压等方法,以获得接近最终形状的坯料;机械加工则通过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工艺对毛坯进行精确加工,达到设计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完成机械加工后,进行表面处理,如电镀、喷漆、阳极氧化等,以提高壳体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美观度;最后,将加工好的壳体与其他零部件进行装配,形成完整的产品。

1.2 常见工艺方法

1) 车削加工:适用于回转体类壳体的外圆、内孔、端面等的加工。通过车床的主轴带动工件旋转,刀具作直线或曲线运动,切除工件上多余的材料,可获得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2) 铣削加工:可用于加工平面、台阶面、沟槽、曲面等各种形状的壳体特征。利用铣床的旋转铣刀对工件进行切削,能够实现复杂形状的加工,且生产效率较高。

3) 钻削加工:主要用于在壳体上加工各类孔,如螺纹孔、定位孔等。通过钻头的旋转和轴向进给运动,在工件上形成圆形孔。钻削加工的关键在于保证孔的位置精度和垂直度,对于一些高精度要求的孔,还需要进行后续的铰削或镗削加工。

4) 镗削加工:常用于对已有孔进行精加工,以提高孔的尺寸精度、圆度、圆柱度和表面粗糙度。镗削时,镗刀在镗杆上作旋转运动,同时沿轴向进给,可加工大直径的孔和深孔。

2 壳体加工难点分析

2.1 结构复杂性导致的加工难度

1) 内部复杂型腔和通道加工:许多壳体具有复杂的内部型腔和通道结构,如发动机缸体的燃烧室、冷却水道,液压阀体的油道等。这些结构形状不规则、尺寸精度要求高,加工时刀具的可达性差,容易产生加工盲区。

2) 薄壁结构易变形:为了实现产品的轻量化设计,越来越多的壳体采用薄壁结构。然而,薄壁结构的刚性较差,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切削力、夹紧力和切削热的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2.2 高精度要求带来的挑战

1) 尺寸精度:壳体的尺寸精度直接影响到其与其他零部件的装配精度和产品的整体性能。一些关键尺寸的公差要求非常严格,如航空发动机机匣的配合尺寸公差通常控制在 ±0.01mm 以内,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精度、刀具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如此高的尺寸精度。

2) 形位精度:除了尺寸精度外,壳体的形位精度也至关重要,如平面度、垂直度、同轴度等。例如,变速箱壳体中各轴承孔的同轴度误差会影响齿轮的啮合精度,导致设备运行时产生振动和噪声,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3 材料特性对加工的影响

1) 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性能差:部分壳体采用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如钛合金、镍基合金、不锈钢等,这些材料具有硬度高、韧性大、导热性差等特点,使得切削加工难度增大。

2) 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影响加工质量: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对加工质量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金属材料中的晶粒大小、分布均匀性等会影响其切削性能和加工表面质量。

3 壳体加工难点的解决策略

3.1 优化加工工艺路线

1) 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根据壳体的结构特点和精度要求,合理安排加工顺序,遵循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准后其他的原则例如,在加工复杂壳体时,先进行粗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使工件的内应力得到初步释放,然后进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逐步提高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将主要表面的加工安排在最后进行,以避免在加工其他部位时对主要表面造成损伤。

2) 采用多工序复合加工:为了减少装夹次数和加工误差,可采用多工序复合加工工艺,如车铣复合加工、铣镗复合加工等。这些复合加工设备能够在一次装夹中完成多种加工工序,实现对复杂形状壳体的高效、高精度加工。例如,在加工航空发动机叶轮的壳体时,采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以在一台设备上完成车削、铣削、钻孔、攻丝等多个工序,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3.2 改进加工工艺方法

1) 高速切削技术:高速切削具有切削效率高、加工表面质量好、切削力小等优点,适用于加工薄壁壳体和难加工材料。在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温度反而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减少工件的热变形和刀具磨损。例如,在加工铝合金薄壁壳体时,采用高速铣削工艺,切削速度可提高到传统铣削的数倍,不仅提高了加工效率,还能有效减少薄壁部位的变形。

2) 特种加工技术:对于一些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加工的复杂结构和难加工材料,可采用特种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等。电火花加工利用放电产生的高温熔化和蚀除金属,可加工各种复杂形状的型腔和细微结构;电解加工则是通过电化学溶解原理去除金属,适用于加工高硬度、高强度的材料。

3.3 优化刀具选择与切削参数

1) 根据材料和加工要求选择刀具:针对不同的壳体材料和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和刀具几何参数。例如,加工铝合金时,可选用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刀具,刀具的前角和后角应适当增大,以减小切削力和切削热 。

2) 优化切削参数:通过试验和仿真分析,优化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等,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可提高加工效率;同时,根据工件材料和加工阶段的不同,调整切削深度,避免切削力过大导致工件变形。例如,在粗加工时,可适当增大切削深度和进给量,以提高材料去除率;在精加工时,则应减小切削参数,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3.4 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变形

1) 合理设计夹具和装夹方式:根据壳体的结构特点和加工要求,设计合理的夹具和装夹方式,确保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同时尽量减小夹紧力对工件的变形影响。例如,对于薄壁壳体,可采用多点均匀夹紧的方式,或使用弹性夹具,如橡胶垫、弹簧夹头等,以分散夹紧力。

2) 控制切削力和切削热:通过优化刀具几何参数、切削参数和切削液的使用,控制切削力和切削热的产生。选择锋利的刀具,减小刀具的切削刃钝圆半径,可降低切削力;合理调整切削参数,避免切削力过大引起工件振动和变形;使用合适的切削液,可有效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工件的热变形。例如,在加工钛合金壳体时,采用高压冷却切削液,可将切削热迅速带走,降低刀具和工件的温度,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

3.5 提高加工设备精度和稳定性

1) 选用高精度加工设备:为了满足壳体高精度加工的要求,应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加工设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这些设备具有先进的数控系统、高分辨率的位置检测装置和高精度的传动部件,能够保证加工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检查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及时更换磨损的零部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采用误差补偿技术:针对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精度、刀具磨损、热变形等因素引起的加工误差,可采用误差补偿技术进行修正。例如,通过激光干涉仪等测量设备对机床的定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数据输入到数控系统中,由数控系统自动对加工轨迹进行补偿,提高加工精度。

4 总结

壳体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加工难点的多样性对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对壳体加工工艺的结构复杂性、高精度要求和材料特性等痛难点分析,本文提出了优化加工工艺路线、改进加工工艺方法、优化刀具选择与切削参数、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变形以及提高加工设备精度和稳定性等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