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匠空间”构建与三全育人服务创新实践探索
陈勇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51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内涵式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早已超越传统借书还书的功能,成为承担文化传承、育人启智重任的全方位育人主阵地。但目前多数高职图书馆空间功能设计跟不上时代,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急需创新优化。
高职院校所在地通常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像盐城的红色文化、张謇文化等。把这些文化融入图书馆空间设计,既能有效传承地方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又能通过空间功能创新打造多样化学习交流场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团队协作和文化体验等需求,提升图书馆育人作用,同时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增强同类院校竞争力。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高职图书馆现状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空间功能创新策略和文化育人模式。核心目标是构建融合地方特色的“文匠空间”,优化布局设计,创新育人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与育人效果。
二、图书馆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高职学校图书馆现状调研
对多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实地调研及线上问卷数据显示,当前图书馆空间布局多遵循传统模式,以借阅区、自习区为主。借阅区按学科分类陈列图书,虽便于查找,但缺乏特色文化展示与互动区域。自习区环境较为单一,多为整齐排列的桌椅,难以满足学生小组讨论、创意表达等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功能方面,主要集中在文献借阅、信息检索等基础服务,针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职业技能拓展等方面的特色服务匮乏。在资源配置上,纸质资源占比较大,数字资源虽有发展,但存在更新不及时、资源整合度低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学生数字化学习需求。此外,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企业及社会机构的合作交流较少,未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需求
1. 空间功能单一
现有图书馆空间主要围绕传统借阅与自习功能设置,缺乏文化展示、实践体验、创新创意等多元功能空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如项目式学习、文化活动开展、职业技能模拟训练等,限制了图书馆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2. 文化特色缺失
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与资源建设中,未充分挖掘和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与学校专业文化。导致图书馆缺乏独特文化标识,难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在图书馆难以获得与学校特色紧密相关的文化体验,不利于学校文化传承与品牌塑造。
3. 服务模式传统
服务内容以基础借阅与咨询为主,服务方式被动,缺乏主动推送、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服务。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服务效能,难以满足学生便捷、高效的学习需求,影响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与满意度。
4. 资源整合不足
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度低,不同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检索不便。图书馆与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实践资源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机制,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资源支持,限制了学生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培养。
三、“文匠空间”构建策略
基于对现状问题与需求的分析,构建“文匠空间”需从空间功能设计与布局优化入手。在空间功能设计上,增设特色文化展示区,以为例,在二楼打造以盐城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示区,通过实物陈列、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内涵;在三楼设置张謇文化主题区,展示张謇的实业成就、教育理念以及相关农耕文化,配备互动体验设施,增强学生参与感。
同时打造实践技能训练区,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模拟企业工作场景,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在布局优化方面,打破传统规整布局,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分割方式,如利用可移动书架、屏风等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实现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合理规划流线,确保学生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流动顺畅,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注重空间环境营造,运用色彩、灯光、装饰等元素,营造舒适、宜人且富有文化氛围的阅读与学习环境。
四、文化育人服务创新模式
(一)“三阶递进”育人模式构建
构建“三阶递进”育人模式,即基础文化认知、文化实践体验、文化创新传承三个阶段。在基础文化认知阶段,通过在图书馆举办文化讲座、展览、课程等活动,利用数字人互动讲解系统等手段,向学生普及地方特色文化、学校专业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各类文化的初步认知与理解。
在文化实践体验阶段,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在农耕文化体验区进行传统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制作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魅力,提升对文化的感性认识与实践能力。在文化创新传承阶段,鼓励学生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实践,开展文化创新活动,如创作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并通过举办文化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促进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二)“12 服务体系”建立
“12 服务体系”包括一个核心服务平台与十二项特色服务。一个核心服务平台即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图书馆各类资源与服务,实现一站式检索、个性化推荐、在线咨询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入口。二项特色服务涵盖文化活动策划服务,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主题展览等,在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及农耕文化,体现农业学校的特色;阅读推广服务,通过读书分享会、阅读挑战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三)“传统文化素养银行”机制
建立“传统文化素养银行”机制,将学生在图书馆参与文化学习、实践、创新等活动所获得的成果进行量化存储。学生参与文化讲座、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参加文化实践项目等均可获得相应“文化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图书馆资源使用权限,如延长借阅期限、优先使用特色学习空间等,也可在学校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作为参考依据。通过这一机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图书馆文化育人活动,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与自我提升动力机制。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高职图书馆现状,构建出“文匠空间”及文化育人服务创新模式。空间功能上,推动图书馆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元复合,打造了特色文化展示区、实践技能训练区等,优化了布局与环境。文化育人方面,建立“三阶递进”模式,从认知到实践再到创新传承提升学生素养;构建以智慧平台为核心的“12 服务体系”和“传统文化素养银行”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应用前景上,成果可广泛用于高职图书馆建设改造,助力提升其在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社会效益上,能传承地方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校社合作与文化资源共享,未来将在教育和社会层面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莉华 . 新时代高职图书馆弘扬工匠文化育人探索 [J]. 公关世界 ,2024,(18):115-117.
[2] 朱文秀 , 汪全莉 . 文化自信视域下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 [J]. 新世纪图书馆 ,2021,(10):69-74.
[3] 谢紫悦 , 陈雅 . 图书馆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策略研究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02):124-130.
作者简介:陈勇,(1981-),男,汉族,盐城射阳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图书馆建设研究,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应用。
课题信息: 盐城市2025 年度市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图书馆‘匠空间构建与三全育人服务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5skC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