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举” 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育人文化引领力与学习共同体的跨学科能力对策
郑建松
天津城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4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强国建设战略布局中尽管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亟需不断推进“五育并举”施教模式且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思政课师资人才,抢占未来教育发展先机。由此,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关键。时代大势和教育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五育并举”的跨学科能力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思政课教师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五育并举”跨学科教学的需求,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在“五育并举”跨学科方法借鉴应用上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跨学科能力的现实映照和问题困境。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五育并举”的文化引领力与跨学科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育人文化引领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我国在“五育并举”的文化战略上不断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然尔,由于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以及我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致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认同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文化的接受呈现出价值选择多样性的现实局面。由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下,要以文化的浸润效应提升文化引领力。
1. 保证“五育”施教的“主流文化”导向力
面对纷繁复杂、混乱交织的各种社会思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五育”施教过程中对文化的导向力主要体现在“主流文化”引领效应上,具体包括加强对“主流文化”的保障力、“亚文化”引导力和“反文化”的抑制力。一是加强对“主流文化”的保障力。在“五育”的施教过程中,鉴于主流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性地位和作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的建设。诚然,主流文化并非凝固不变,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主流文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积极倡导主流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的主导地位。加强对“主流文化”的保障力,其内在逻辑就是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唱响文化的主旋律,而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人的工作必经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来承担,保证“五育”施教过程中的文化价值效应的得以实现。二是加强对“亚文化”的引导力。在现实社会中,文化范畴除主流文化外,还会涉及各种形式的亚文化。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带来的利益主体多样性,在社会不同职业领域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因社会分工不同,致使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改变。显然,社会中共存的不同群体反映的亚文化也日益多样。基于形式各样的亚文化,在“五育”施教引导层面要加强对“亚文化”的引导力,并在社会中营造一种积极引领人们正确辨识和选择亚文化,创造保持与主流文化方向相一致的亚文化。大力倡导人们坚信主流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成员辨别亚文化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成员吸纳亚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坚决抵制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三是加强对“反文化”的抑制力。“反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通常讲,是对“主流文化”持否定、背离的亚文化。反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社会思潮,还泛指文化消费庸俗化、学术文化商品化以及低层次世俗文化等等。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反文化往往不利于主流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不良文化。同时,反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若只重视正面的宣传、疏导,而不顾及反文化的负面传播,必然会给社会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为主流文化环境的营造带来冲击。因此,在“五育”施教过程中要对“反文化”绝对不能默许,更不能放任,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抑制其肆意传播与流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露“反文化”危害性的根源,提升人们对“反文化”的认识和甄别,将其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和最小范围内,并将抑制“反文化”的传播作为一项长期性、持久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来对待。因此,“五育”施教过程中要倡导主流文化,抑制反文化的工作也要由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来保证完成。
2. 保证“五育”施教的“核心价值观”统领力
在“五育”施教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中引领效应的发挥需要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有效保证。一是从现实的社会背景上看,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普及化的态势,致使文化呈多元化趋势;中国的社会形势是经济主体呈多层级化,社会问题错综交织呈复杂化,社会矛盾呈凸显化,致使文化选择呈价值多样化。由此可见,国际、国内客观的发展形势必然给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社会思潮的混杂交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多种社会思潮的出现,从积极角度看,可活跃、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消极角度看,也有弱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二是从历史的经验总结上看,无论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不管其社会思潮如何复杂多样,社会中必然要有一种思想占主导地位。从共性上讲,社会只有用占据主流的思想去统领其他思想,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才能持久。同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样。在我国,特别是在新时代社会条件下,社会思想中必然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肩负着统领其它社会思潮的重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需要依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来实现,保证“五育”施教过程的顺利进行。
3. 保证“五育”施教的“意识形态”整合力
在“五育”施教过程中,要认清意识形态的系列问题。一是要明确主流文化置身于纷繁复杂的文化交织中,要努力探寻和解决文化领域中面临的时代问题;另一方面,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关系、民族与世界的文化关系,要不断提升主流文化在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凝聚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黏合效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合效应的实现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有效统一。从理论上讲,无论哪种社会制度层面下的意识形态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形态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也不是单一模式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共处于一个社会体系中。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是封闭的,而必须是开放的。所谓“开放”的思想就是要吸纳其它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将其合理之处整合于自身之中,促使自己文化机体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永不僵化和滞后。所以,对各种文化思想的有机整合,能够将一些分散的、冲突的思想文化整合为一种正向的文化趋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价值和整体利益的力量,抵制各种文化思潮的不良影响。基于这个层次,文化的整合效应不仅要超越具体的文化价值,还应在整合过程中,努力抵消、同化、融合那些具体的文化价值,使其顺乎社会主流价值的整体运行。从实践上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意识形态”整合各种文化思潮的过程中,不是盲目自发,而是有的放矢,是通过人的活动与中介方式与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换言之,文化活动就是人的活动。那么,立足本国实际,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合其他文化的有效实践不能离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独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在其实践工作中,始终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流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实际国情为依据,深入细微的客观审视和剖析每种思潮的合理性、局限性与危害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借鉴什么、吸收什么以及抛弃什么的意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整合。由此,在“五育”施教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明主流意识形态问题。
4. 保证“五育”施教的“思想道德文化”凝聚力
在“五育”施教过程中,要保证思想道德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正确导向和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核心要素,在思想领域有效保证“思想道德文化”凝聚作用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平等、民主的方式方法向广大群众解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代表人民的利益诉求;如何体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人心所向;如何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规律,不断实现与人们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内化认同,帮助人们将思想内化有效转化为外化行为。由此,思想道德文化会不断加强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并产生整体效应,这种“效应”不仅能化解个人与社会、集体乃至个人之间的矛盾,而且能营造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人们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目标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趋同的思想观念,逐步增强人民对思想道德文化的粘合力和凝聚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思想道德文化凝聚力实现的过程中正是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心灵,激发、凝聚各方积极因素,促使社会成员在“中国梦”思想的统一指引下,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可见,在“五育”施教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文化”凝聚力的专业本领。
二、“学习共同体”助力“五育并举”,提升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对策
为了更加有效地打通“五育”之间的界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就需要秉持“学习共同体”思维,不断助力“五育”的施教效果。从宏观视域看,时代大势和教育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五育”施教过程中的能力素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五育”施教过程中的跨学科能力存在跨学科教学意识不强与深入研究能力不足;跨学科学习存在跨界学习困境,跨界学习意识与思维受限;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够,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跨学科属性带来挑战,思政课教师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跨学科教学的需求,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在跨学科方法借鉴应用上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五育”施教中跨学科能力的现实映照和问题困境。创建学习共同体是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整体过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互动合作、相互支持、持续发展等特点,由此,可以考量从战略高度和学习共同体视角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五育”施教中的跨学科能力提升进行系统化建设。(参见图1 提升跨学科能力思路图)

在“五育”施教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学习共同体”思维,以学习共同体与跨学科能力建设的适切性为研究基点,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升在“五育”施教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对“跨学科”“跨学科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提升对“学习共同体”理论思想的高度警觉,在涉及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本内涵、鲜明特点、核心要素、标准类型、创建要点等方面,要锚定学习共同体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建设之间的适切性,在“五育”施教过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此外,在分析学习共同体理论在主要发达国家在跨学科领域运用的教育模式、演变过程以及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影响因素和适用条件,以期更好地立足现状、比较和借鉴经验。
在“五育”施教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建设势必会存在现实困境。一要采用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用大样本数据资料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培育过程中存在跨学科教学意识不强与能力不足,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跨界学习困境,跨界学习意识与思维受限;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够,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专业发展机会缺失;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跨学科属性带来挑战,思政课教师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跨学科教学的要求,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在跨学科方法借鉴应用上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分析和总结不同环节存在的主要困境;二是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心理表征、行为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各环节的因素与影响机制,揭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跨学科能力培育过程中存在困境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五育”施教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学习共同体”思维,提升其跨学科能力体系构建。一是破解困境在于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体系,打造畅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提升的学习共同体;二是从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案例,在高校制度政策引导支持和教育教学环境背景下,依托学习共同体视域,围绕学习共同体中涉及的主要特征、标准类型、创建步骤、核心要素等,提出并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体系及其保障机制的适用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五育”施教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共同体视域下,要构建提升跨学科能力体系的保障机制。一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体系的建设,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横向和纵向链接的一体化和链条化以及培育过程各环节的合理对接;二是通过协同分析、组织网络分析和利益相关者分析,实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全流程一体化保障机制,应有科学有效的确立跨学科学习共同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跨学科交流与协作、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反思与评估、支持与激励、持续发展和政策引导服务等保障机制。
在“五育”施教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共同体视域下,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以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锚定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跨学科能力提升的适切性,从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与愿景、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活动平台、构建良好沟通机制、加强领导与科学指导、秉持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文化、增进团队成员的信任价值、实现团队合作和协作的目标追求、打造持续的学习和专业发展、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结合对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培育方法、培养机制、环境创设、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教育生态等层面的考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五育”施教过程中跨学科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宁本涛. 五育融合[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4.
[2] 许锋华,丁雪艳 . 跨以成长:跨学科教研中的教师跨界学习[J]. 教育导刊,2024(6).
[3] 易丹.“ 三跨式” 教研提升科学教师跨学科素养[J]. 上海教育,2024(9).
作者简介:郑建松(1981.12),男,汉族,市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新时代“ 五育并举” 视域下涵育高校教师使命自觉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IE210151)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