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一站式”社区育人中云南地域文化资源运用研究
卢晓颖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3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推进,文化育人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亟需依托本土资源,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育人机制。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国家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高校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将云南地域文化融入“一站式”社区育人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实践能力,也为民办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地域文化资源在民办高校“一站式”社区育人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期为高校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民族文化的多元展演与育人价值
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之一,拥有 25 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节庆礼俗和传统技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开展文化育人的鲜活素材和实践场景。高校可以依托自身社团组织、校内文化阵地以及地方文化机构,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彝族火把节的篝火晚会、傣族泼水节的和谐祈福仪式、白族“三道茶”的互动体验等,通过“亲历式”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欲望。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引入与展示,如彝绣、傣锦、苗族银饰制作、傈僳族口弦表演等,可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入校授课、设立“传习空间”等方式实现“技艺进校园”。在表演艺术方面,民族音乐与舞蹈课程可以设为公共艺术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展演活动能够在多文化对话中促进学生的文化包容与跨文化理解,助力高校营造具有本土气质、民族情怀与开放胸襟的社区育人氛围[1]。
(二)自然景观与地域精神的育人载体
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其自然美学与地域精神是文化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可以以“山、水、林、田、湖、草”为育人要素,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例如,在滇池生态保护实践中,组织学生参与水质监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地开展“绿色环保”主题教育;在洱海保护的“限建还湖”行动中,让学生以纪录片拍摄、公益短剧编排等方式参与传播与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如“云南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环境文化的系统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自然与我”的写作与摄影大赛,鼓励学生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与自然的互动,深化情感共鸣。
地域精神方面,“万物有灵”“敬山敬水”“和谐共生”的观念体现了云南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文化墙设计、主题班会等形式将这些理念融入学生日常,引导其形成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发展。
二、创新“一站式”社区育人机制,激活文化资源的教育动力
(一)多元文化资源融合平台的构建
“一站式”社区育人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在云南地域文化资源的支撑下,民办高校可以构建覆盖“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社会服务、志愿精神、心理关怀”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例如,将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与地方文化馆、博物馆、乡村文化站联动,形成“高校 + 社区 + 政府 + 企业”四位一体的共育格局。
平台内可设立“文化讲堂”“民族非遗实践坊”“大学生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团”等组织形式,常态化开展文化体验、知识竞赛、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不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土
文化的热情。
同时,平台还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与“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实现文化活动的可视化管理与资源分发的精准对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育人质量。借助微信公众号、线上展览、数字化非遗资源库等载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读、可看、可感”的育人内容,实现“线上线下互促、校内校外联动”的社区育人格局[2]。
1. 构建校地协同机制,打通文化资源渠道
高校应主动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社区组织、博物馆、民族村寨及非遗传承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形成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共商共建会议、联合文化调研与服务项目等形式,实现教育内容与地方文化的精准对接。例如,可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建立“文化共育实践基地”,实现课程实训与文化服务的双向融合。
2. 设立文化功能空间,打造校内实践场景
在校园空间布局上,应规划设立具有民族文化标识性的“文化讲堂”“非遗体验坊”“民族服饰展示角”等固定实践场所,作为学生文化体验与活动展示的常设平台。各学院可根据专业特色设立“专业 + 文化”的融合点,如设计学院可设“民族图案创意工坊”,文学院设“民族语言文化沙龙”,增强学生的文化实操与参与感。
3. 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在学生组织体系中设立“大学生民族文化志愿服务团”,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乡村、景区,参与节庆服务、文化导览、非遗传承、青少年文化支教等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将服务内容制度化、项目化,可增强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与专业性,实现“服务他人、成长自我”的育人双赢格局。
(二)文化驱动的课程与实践创新体系
高校课程体系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将云南地域文化系统化嵌入课程设计,是激活文化资源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融合地方文化元素,重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例如:将傣族建筑艺术融入建筑设计课程,将纳西东巴文化符号设计融入视觉传达课程,将少数民族传统药理知识纳入中医药课程等,实现“文化 + 专业”的深度整合。
在实践环节上,可与地方文化企业、乡村振兴项目及非遗工坊合作,开设“文化产业 + 创业教育”综合项目,如“民族工艺产品设计与市场孵化”“非遗技艺校园再创造”“民族文旅项目运营”等,打造“实训+ 实战 + 就业”一体化路径,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文化创新力。
此外,开展“文化调研月”“田野调查计划”“民族访谈系列”等项目制学习,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真实的社会语境中,拓展知识边界,深化文化理解,真正实现文化育人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通过“项目育人、课程铸魂、实践赋能”,构建起一个文化驱动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结语
云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民办高校开展“一站式”社区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育人内涵,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未来,民办高校应持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文化育人走深走实,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王欣欣 .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国防教育的融合开发利用 [J]. 中国军转民 ,2025,(01):137- 139.
[2] 王富美 . 云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D]. 云南财经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