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的研究

作者

吴倩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江苏吴江 215228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重形式讲解与范文模仿,忽视学生个体体验与情感投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表达能力弱。素质教育推进中,教育界认识到体验对写作的重要性。体验性习作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实践与生活体验,以此积累素材、激发灵感,写出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文章。

一、厘清认识:体验性习作的内涵解读

体验性教学是在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后推出的一种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认可的新型有效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儿童认知能力和成长规律,通过各种不同情境的创设,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再现和还原,给儿童带来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充分理解课文知识内容。体验性习作是教师引导儿童在体验生活以及各种不同情境后完成文学描述的一种新型习作模式。它不仅能提高儿童习作能力和文章质量,还能引导儿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促进儿童表达、理解和创造能力。它不单单是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是教学体系,如习作教学中命题、习作过程和评价等。教师根据整个教学体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细把握,完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力、感悟力、思维活跃力,在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保证习作效果,体现新时代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乃破传统写作教学之桎梏,立新理念、新教学观和学习方式。它注重儿童主体的内在发展,实为未来写作变革之必然趋向‌。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的要求,以儿童自身发展为出发点,在课堂中通过采用创设情境和不同活动等方式,在充分调动儿童的身心参与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习作教学的内容并进行拆分,引导儿童聚焦研究一个小主题,从主体体验入手,通过体验、感受、思考等多种形式,形成儿童对社会、自然及自我等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感悟,并用个性化的语言传达这种体验作文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丰富儿童语言基础、增强儿童写作兴趣、提升儿童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儿童的静态思维由身体的参与带动转变为动态思维,在身心俱参与的体验习作课堂中,儿童学会以体感知,以体思索,体感知时,思亦随之转。这种基于身心一体、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式习作课堂,唤醒儿童内心丰富情感,提炼生活鲜活素材,使习作成为其精神成长之需。如此,不但减轻儿童对习作的抵触情绪,更培育其健全人格与写作能力,亦使儿童热爱生活,陶冶人文情操。此乃体验式习作课堂之妙处也。

二、实践范例:达成“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的学习路径

(一)主题筛选:锚定“小而真”的体验载体

在“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主题筛选是构建有效学习路径的起点,需锚定“小而真”的体验载体。所谓“小而真”,是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情感和切身体验的小主题,避免空泛宏大的概念化命题。通过聚焦细节化、具体化的生活经历,如日常观察、情感表达、人际互动等,使学生能够唤起真实体验,在写作中自然流露情感、构建表达动机。这样的主题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自信与主动性,有助于实现“以写促思、以写养情”的教学目标,推动习作从任务驱动走向真实表达

(二)体验设计:构建“多感官 + 深度参与”的场景

在“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体验设计应注重构建“多感官 + 深度参与”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真实、立体的写作素材来源(见图 1)。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综合调动,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情境,在观察、倾听、操作、互动等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与思维碰撞。同时,设计任务需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真实体验,促进其在参与中形成个性化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视角。这样的体验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为习作提供了情境支撑和情感基础,提升了写作的深度与感染力,推动学生实现“从心出发”的真实表达。

观察场景细节(色彩、形状、动态)视觉参与”的场景计应注重构建“多感官 ”的学习场景,的写作 )。通过视觉、听 官的综合调动,、操作、互动等过程中激 鸣与思维碰撞。察、体验,促进其在参与中 的感受和独特富了学 写作内容,也为习作提供了情境支撑和情感基主动操作 “从心出发”的真实参与流程环节(如摆摊、游戏、表演)C 互动交流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与他人分享感受、观点深度参与设计情感投入 代入角色体验情绪(如模拟场景中的身份)记录内心变化(从好奇到专注、从紧张到喜悦)设定阶梯式目标(如观察一操作一反思)任务驱动赋予角色职责(如记录员、操作员、分享员)素材积累 获得真实、立体的写作素材捕捉个性化细节与独特感受价值与目标 表达支撑 为习作提供情境依据奠定情感表达基础激发情感共鸣与思维碰撞能力提升 形成独特表达视角,推动“从心出发”的真实表达

(三)表达输出:聚焦“体验细节”与“情感真实”

在“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表达输出环节应聚焦“体验细节”与“情感真实”,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挖掘生活中具有温度与触感的素材。通过对体验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描写,使作文语言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同时,强调真实情感的流露,鼓励学生将内心真实的想法、态度和情绪自然地融入文字,避免虚假和空洞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提升了写作的表现力和表达深度,也帮助学生实现从“写事”到“写人”“写心”的过渡,真正达到以文传情、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策略: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方式变革建构

(一)教学目标变革:从“重技能”到“重体验与表达融合”

在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建构应从以往单一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逐步转向“重体验与表达融合”的方向。传统习作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格式、结构和技巧的规范,而忽视了学生真实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呈现,导致习作内容空泛、表达缺乏个性。新的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成长,把体验过程作为写作的核心驱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情绪来激发写作欲望。同时,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与内在感受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写出真实想法,实现从“会写”向“想写”“真写”的转变,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整体提升。

例如,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漫画”老师》习作,教师可围绕“微主题”体验性习作理念,推动教学目标从“重技能”向“重体验与表达融合”转变。传统教学中,常以人物描写技巧训练为重点,而在“微主题”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观察自己心中的“特别老师”,捕捉其鲜明特征和个性行为。通过与同学交流、讲述趣事等活动,学生获得真实体验,在轻松氛围中积累写作素材。接着,鼓励学生将真实情感融入语言表达,不拘泥于刻板模式,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老师形象”。这一过程中,表达不仅关注语言技巧,更重视情感真实性与体验的表达深度,实现了从写“技法”向写“真情”的目标转变。

(二)教学内容变革:从“统一命题”到“个性化微主题生成”

在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建构应实现从“统一命题”向“个性化微主题生成”的转变。传统习作常以统一题目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写作,忽视了学生个体经验、兴趣和表达愿望的差异,导致内容雷同、表达空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真实生活体验、观察兴趣和情感需要,引导其在教师支持下自主生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微主题”。这一过程不仅尊重学生的表达权,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动机和创造潜能。教学内容不再由教师单向规定,而是转化为师生共建、学生主导的动态生成,体现出写作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增强了习作教学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真正实现“人人有话写,人人有真情”。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写作当中,教师可通过“微主题”体验性习作理念,引导教学内容从“统一命题”向“个性化微主题生成”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统一要求学生介绍常见物品,如一种水果或一种文具,内容局限、表达雷同。而在“微主题”引导下,教师鼓励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验,从自己最喜欢、最熟悉、最有情感连接的事物出发,自主生成个性化的写作主题,如“我爷爷的老算盘”“陪伴我三年的水壶”等。通过分享交流和写前构思,学生逐步聚焦于带有个人印记的小事物,写作内容更加真实生动。这种个性化的主题生成,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动力,推动了写作内容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

(三)教学方法变革:从“讲授式”到“体验式与互动式结合”

在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教学方法需实现从传统“讲授式”向“体验式与互动式结合”的转变。过去以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学生照本完成习作为主要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参与感弱、情感表达缺乏真实性。新方式注重将学生置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写作灵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体验的引导者、互动的组织者。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同伴间的互动分享,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表达内容。体验与互动的融合,使写作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实现由“为写而写”向“因情而写、因趣而写”的转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我想对您说》习作中,教师可通过“微主题”体验性习作理念,引导教学方法从“讲授式”转向“体验式与互动式结合”。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讲解写信格式与表达方法,学生被动模仿,缺乏真实情感。为实现转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心愿墙”活动,引导他们回忆与父母、老师或朋友之间的真实经历,并在小组中进行分享和交流,唤起情感共鸣。在体验和倾听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生成个性化的“微主题”,如“我想对妈妈说谢谢”“我想对老师说对不起”等。通过真实体验与同伴互动,学生获得了真实写作动机,写出的文字更真切、情感更充沛,有效提升了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型与优化。

(四)教学评价变革:从“单一评分”到“多元反馈激励”

在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教学评价应实现从“单一评分”向“多元反馈激励”的转变。传统评价通常以教师打分为主,关注书写格式、语法错误等外在标准,忽视了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投入与创造表达,容易抑制学生写作热情。新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与发展性,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多角度的激励性反馈(见表 1)。评价不仅关注语言规范,更注重内容的真实感、体验的独特性和表达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亮点与成长空间,从而增强写作信心与动力。

表1 多元评价反馈表

例如,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部编版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师通过“微主题”体验性习作理念,推动教学评价从“单一评分”向“多元反馈激励”转变。教学中,教师不仅依据学生作品的内容真实性、语言表达和结构完整给予评分,还引入自评和同伴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从书籍内容、写作特色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给予具体反馈。此外,教师通过口头表扬、书面批注及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写作自信。评价重点不仅在于规范语言,更关注学生是否通过习作真实表达了对书籍的感受和推荐理由,激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多元反馈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增强写作动力,提升写作兴趣,实现教学评价的人文化与多元化。

(五)教学环境变革:从“课堂内”到“课堂内外融合”

在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中,教学环境应实现从传统的“课堂内”向“课堂内外融合”的转变。过去写作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内,缺乏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连接,导致写作内容空洞、缺乏生机。新的教学环境强调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生活、感受自然、体验社会,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家访采访等多样化活动,拓展学生的感知空间,促进体验的多元化和深度化。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和情感的厚度,为习作提供了坚实的情境基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质量,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例如,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习作中,教师推动教学环境从“课堂内”向“课堂内外融合”转变。课堂内,教师通过讲解和范文赏析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课堂外,鼓励学生观察家人、朋友或社区中的人物,通过日常交流和实地观察积累细节素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或拍摄生活场景,增强对人物特点的感知与理解。

课堂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写作素材更为真实生动,情感表达更为自然丰富。通过校内外多场景体验,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也增强了观察力和表达欲望,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有效扩展和写作体验的深度融合。

结论:小学“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对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微主题”体验性习作教学要不断完善,今后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应继续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微主题及体验式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体验方式,丰富写作情境,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和写作指导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注重写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鼓励持续写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小学“微主题”体验式习作教学。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基础,培养综合素质,助力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结构主义诗学[M]. 乔纳森·卡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 格兰特·威金斯 ; 杰伊·麦克泰格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 徐绛雪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商业创意写作的教学困境及应对策略 [J/OL]. 社会科学家 ,2025,(03):182-187[2025-07-08].

[4] 彭文莹 .“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为例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1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