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驱动下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作者

岳颖 王海燕 唐郡 方岚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17;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17

一、引言

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尤为迫切。2024 年,河北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5.4% ,居于全国前列,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数字经济亦已成为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被视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作为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不仅能够颠覆传统的研发与生产模式,还能通过知识外溢效应加速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为产业的创新效率注入了关键动力。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也催生了日益尖锐的结构性矛盾,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现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体系的脱节。

从人才需求侧看,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正重塑产业的人才能力图谱。企业需要的是既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够驾驭工业大数据、理解智能制造流程,并且具备数字化战略管理思维的“数字工匠”。这种新型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

从人才供给侧看,河北省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规模庞大,但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均与产业界存在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这种产业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人才供给相对滞后的失衡现象,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

要破解上述结构性矛盾,河北省职业院校必须超越传统的、点对点、松散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一种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的、基于共生理论的产教融合新范式。这一范式要能够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两个系统从简单的对接转向深度的共生。共生演化能够形成一种动态、高效、可持续的协同机制,从而确保人才供给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 数字经济驱动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机理

数字技术是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塑造产教融合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驱动机理并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对产教融合的主体、场景、资源和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从而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协同度、广度、深度和精度。

(1)驱动链接多元主体,提升协同度

传统的产教融合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校企双方的自发对接。这种模式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成本高的难题。数字协同平台的出现,能够有效链接政府、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实现需求信息的精准发布、资源要素的智能匹配和合作过程的透明管理,从而构建起一个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2)驱动拓宽应用场景,提升融合广度

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数字孪生等手段,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在物理空间、设备成本和安全风险上的限制。企业可以将真实的生产线、复杂的工艺流程转化为数字化的虚拟场景,供学生进行沉浸式、可重复的探索性学习,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场景,实现了从“校内工厂”到“云端车间”的延伸。

(3)驱动创新融合模式,提升发展深度

数字技术催生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可以集聚顶尖创新资源,引导校企共同攻克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关键环节。校企共建贡献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已然成为常态化的合作模式。这些数字化的新模式推动产教融合从单一人才培养合作,转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更深层次的价值共创演进。

2. 共生理论视域下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型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用于描述不同物体间形成的紧密联系。

将其引入产教融合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动态、有机的视角来理解校企关系。产教融合的共生系统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核心要素构成,可以构建包含四个动态阶段的产教融合共生演化模型。

(1)阶段一 共生识别与选择

本阶段的核心在于信息对称与信任建立,主要受合作主体社会资本的关系性、结构性、认知性的影响。在传统模式下,合作对象的选择带有较大的偶然性。

(2)阶段二 共生关系形成阶段

本阶段的核心在于资源匹配与界面构建,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合作各方的信息丰度、资源供需的对称性和共生界面的有效性。

(3)阶段三 共生系统运行阶段

本阶段的核心在于资源互动与利益分配,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合作模式的组织化程度、资源整合的效率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性。

(4)阶段四 共生系统进化阶段

本阶段的核心在于价值共创与系统升级,由校企合作的紧密度、资源增值的水平和对称互惠的程度共同驱动,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稳定、高效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合作各方的共同成长和进化。

三、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成效与瓶颈

3.1 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成效

河北省职业院校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借助政策引导与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型的融合发展格局,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1)专业布局层面,精准对接主导产业

河北省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围绕全省 12 大主导产业布局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3年度 ) 数据显示,目前河北省 70 所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涵盖《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19 个大类,共计 446 个专业,专业布点2863 个。第一产业对应专业大类设置专业 19 个,占设置专业总数4.26%;第二产业对应专业大类设置专业 140 个,占设置专业总数31.46%;第三产业对应专业大类设置专业 286 个,占设置专业总数64.27%。从专业对接河北省重点发展产业看,设置专业与省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契合度高。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专业最多,共10 个,占比22.7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次之, 布局9 个,占比 20.45%; 建筑产业第三,布局 5 个 , 占比 11.36%。紧贴市场和就业需求,近两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新兴专业点 36 种 276 个,改造传统优势专业点 48 种 213 个,新增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点 26 种 127 个,淘汰了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点 265个。这种适应性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升级需求侧的紧密联动。

(2)融合模式层面,创新探索多样化模式

河北省创新推广多类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面相行业龙头企业设立提前就业班项目,已覆盖了 32 所高职院校和 87 家企业,惠及5200 余名在校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对口就业的无缝衔接。推动“中职—企业—高职”工学交替贯通式培养试点,吸引了 102 所中职、32 所高职和176 家企业深度参与。河北省的产教融合正从单一的订单培养转向能够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合作。

(3)协同机制层面,顶层设计省市联动

河北省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通过强化教育、人社、发改、工信等多部门的联动,多元实时同步研判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为产教融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市域层面,河北省重点支持唐山市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并与保定市合作共建部省市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地。一系列举措汇聚了政、行、企、校的多元力量,为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3.3 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瓶颈河北省高职教育在政策布局和实践探索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产教深度融合、共生演进的过程中仍面临困境,主要体现为相互关联的“四不融”核心瓶颈。

(1)共生动力不足导致不愿融

当前,大部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表现出较高的合作热情,但企业方的响应并不积极,合作主体持续共生动力不足。企业将校企合作作为社会责任或者获取廉价劳动力的短期行为,并没有意识到产教融合的协同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未来人才供应链的长期战略投资。合作主体间缺乏互利共赢的联结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关系较为脆弱,难以持续。

(2)评价体系错位导致不敢融

目前对于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偏学术指标,对企业实践、技术服务、协同开发等产教融合核心活动激励明显不足。评价的导向偏差使得教师和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主观能动性也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形式上。

(3)数字鸿沟阻隔导致不能融

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应用的先进数字技术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实践设备存在越发凸显的代际差异。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和能力与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更新不及时,导致其知识技能结构老化,难以满足产业前沿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协同机制缺失导致不善融

河北省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层面仍然缺乏高效、开放、智能的产教融合信息与资源协同平台。校企对接多维点对点、零散的、自发的合作,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高,优质的校企资源难以有效优化配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以上四种产教深度融合的瓶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已经形成了自我强化的负向反馈循环。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以数字化为杠杆的机制重构。

四、数字赋能下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共生机制重构路径

系统性破解“四不融”困局,亟需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的产教融合共生机制重构,以期推动河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从初级、松散的共生模式升级为高级、紧密且互利的共生生态演化,有效解决区域产业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错位问题。

4.1 完善数字化共生保障环境

为解决“不愿融”和“不敢融”的问题,激发产教融合主体的能动性,破解深度融合的制度阻碍,需要构建一套数字化的长效保障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从短期项目合作走向长期生态共建。首先,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学分银行”和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全面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成果,并使其成为行业企业认可的评价标准,打通教育链与人才链。其次,创新基于数据驱动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改革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制度,搭建智能云平台积累沉淀产教融合的过程性数据,对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进行量化,实现动态评估,引导院校和教师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产教深度融合中。第三,优化政策激励与金融支持。政府统筹更具操作性的财税优惠政策,提升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项贷款产品。这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支撑起一套透明、可追溯的治理机制,用可信的价值记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信任与互惠制度化,从而根本上改变校企双方的博弈关系。

4.2 创新数字化共生运行模式

为解决“不能融”的问题,需要创新共生系统的运行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首先,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共建基于“数字孪生”、VR/AR 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工厂,构建起云端的企业真实生产线映射的虚拟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高仿真、低成本、可重复的技能训练,有效解决目前实践教学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的痛点。其次,建立动态课程资源共研机制,将企业新生产案例、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转化为模块化的数字教学资源,通过云平台实时推送给合作院校,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升级同频共振。第三,基于企业教师实践流动站和双师培训基地,引导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向流动,共建创新教师教学团队。

4.3 构建数字化共生识别机制

为解决“不善融”的问题,需要构建升级层面的产教融合智能协同平台,并将其打造为一个集信息发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过程管理于一体的大数据枢纽。企业端,企业可以动态发布人才需求画像、技术难题、实习岗位和项目合作机会;院校段,高职院校可以全面展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条件以及可转化的科研成果。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平台能够对供需双方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匹配,极大降低共生关系建立的搜寻成本。

参考文献

[1] 景安磊 , 朱元嘉 . 数字技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创新路径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1):38-44.

[2] 鲍桂楠 .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3(35):2.

[3] 冯啸然 , 祁占勇 . 系统理论视域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J]. 当代职业教育 , 2024(2):40-49.

[4] 邵文琪 , 王刚 , 刘晓 . 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 [J]. 教育与职业 , 2021(7):7.

[5] 王敬杰 , 杜云英 . 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 : 背景、意蕴和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10):34-40.

[6] 方宝 , 李少丽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职业教育发展 : 应然与对策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1, 20(3):10.

[7] 和震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8:2.

基金项目:

河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生效应视域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04408)

河北省 “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策略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404169)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