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探究
项周
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形式、内容的把握,并且把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结合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的习惯,了解形式是音乐欣赏的起点,掌握内容是音乐欣赏的支点,创造表现是音乐欣赏的落点。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充分认知与熟练掌握。基于此,从音乐要素、音乐感知、音乐背景、音乐感受四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深度学习,就是深层的学习,它建立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对音乐学习的认知做到充分的思考,能够运用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进行音乐鉴赏,从而实现对音乐文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系统思考,最终构建成一张知识结构网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及学习表现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聆听歌曲后,分享歌曲赏析的体会,老师依据学生的感想,结合音乐进行综合分析。这类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系统讲解,充分了解音乐的相关内容,体悟歌曲的经典要素,但缺少了主动学习的部分,对于很多没有音乐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外部操作,单纯的倾听参加体验强化的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 因此,在单纯的欣赏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很难产生持久的欲望、热情,从而有积极的鉴赏行为。
(二)教学内容枯燥,缺少激情
音乐欣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相关音乐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当前所提出的,学生基于深度学习,提高对音乐知识的充分认知与熟练掌握,实现核心音乐素养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在感知音乐刺激时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大致分为以下四种:重视音乐的音响形式、重视音乐带来的情感、重视音乐的视觉表现、重视音乐带来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思考。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理想目标来看,这些反应类型和经验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最全面、丰富体验的机会。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策略
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体现在教师通过授课,完成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与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认知程度的增加,情感体验的丰富等,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如是总结。基于此,笔者从音乐要素、音乐背景、音乐感知、音乐感受四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一)从音乐要素入手,提升音乐感知
音乐要素是指使音响富有表现力的品性——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组织、形式等,都是音乐教师系统处理的客观“数据”,在音乐背景下说明这些“数据”是音乐教育的任务。有些学生,从形式上看他们是在那里欣赏音乐,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没有认真地去倾听音乐本身,他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到去猜想这段音乐说的是什么事情,那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具体的形象了。
旋律是音乐表现的基础,是音乐形象塑造的主要方式。旋律的高低起伏切实有效的传递出音乐的画像性质。
音乐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丰富多彩的节奏所带来的感受是天差地别的。节奏是音乐表现的骨架,是个人在听觉、视觉感官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有规则地变化。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如果能快速感知富于变化的节奏,不仅可以证明欣赏者的音乐鉴赏经验非常丰富,还能从节奏中获得更完美的音响感觉。节奏不同,所展现的音乐印象和情感也会不同。从舞曲中很容易找到节奏规律。
培养多声部音乐效果灵敏的感知力,对音乐欣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对“多声部音乐效果的灵敏的感知力”,是指欣赏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应当灵敏的感知音乐中各声部的不同组合及音色的变化,以及和声、复调等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后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
(二)从音乐背景入手,把握音乐情感
音乐背景是指音乐创作的时代、国度、环境、情境及作曲家的生平、阅历,创作时的情绪情感等,都对音乐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时,通过反复聆听的方式,体悟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乐曲的深度学习,掌握乐曲创作的背景,赏析作曲家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等,从而准确把握音乐情感。
【案例4】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是他在迟暮之间旅居美国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他通过这部作品深切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人的殷殷期盼和无比怀念之情。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情境后,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也会对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学习音乐的氛围,引发其对于音乐内容的思考和想象,是我们培养的方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启发教育,通过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表述,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中来。
平时总觉得欣赏课很难上,其实,从相关的文化知识上对作品加以讲解,既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从音乐感知入手,深化音乐体验
音乐感知是指欣赏音乐时,个体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在音乐鉴赏活动中,想象和联想一般是由欣赏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所引起的,是有关生活情境,以及对情绪记忆的心理活动现象。想象,其实就是将最初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联想,是发散思维,是基于已有经验联系到其他相关事物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想象和联想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变化过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想象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模糊性,容易被人们忽略。 想象的模糊性体现在想象的构造要素本身具有多义性,呈交叉状态,其形状飘逸,很难捕捉,好似我们常说的“意境”,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成为我国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随着音乐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联想越加开阔、越加深远的意境。
音乐欣赏的实践过程是多种心里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 欣赏表现个人感情的乐曲时,强调感情体验的心理因素更多;欣赏描绘自然风光与民间风俗场景的乐曲时,强调想像联想的心理要素更多;欣赏以文学戏剧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时,强调想像与联想的心理要素的同时还强调对标题内容的理解认识。
正如德彪西自己说的那样,“希望你能从朦胧回归朦胧”。在音乐鉴赏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令人感动的场面,是因为鉴赏者将对音乐的感情体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从音乐感受入手,促进聆听效果
音乐感受是指通过对音乐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维感官综合反馈并有机整合的过程,通过音乐感受,进一步提升音乐聆听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听边唱、边听边奏主题旋律,深化学生对于音乐主题的理解,不断积累音乐素材,体悟音乐要素,真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进而热爱音乐。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鼓励学生用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展现其所理解的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要素,从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维度感知音乐,在学生心中描绘出音乐表述的画像。
1.抓住作品主题,加深学生记忆
主题是一部分音乐作品中的那些最鲜明、最有特点、往往用得最多的、首先让人记住的旋律。主题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往往被作曲家用重复、变化等手法加以发展,或用对比旋律进行衬托,显现出生动丰满的音乐形象。教师可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把乐曲的主题单独提取出来,让学生反复学唱,这样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主题的出现和每次出现的不同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乐曲主题创编动作,随着音乐进行体态律动或歌舞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在黑板上抄了打乱顺序的音乐主题,然后请同学们聆听音乐并给它排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熟悉音乐。
2.抓住器乐特点,深化学生体悟
器乐是以乐器为基础,通过乐器的不同特点,应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从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在《春江花月夜》中,萧和琵琶两种乐器对乐曲意境的描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萧柔美、深远的音色,能够表现出江南水乡月夜宁静的意境,而琵琶的音色则能表现出水面的微波起伏的情景。
3.抓住教学艺术,开拓学生创造
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同阶段学生有其相应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他们自然的嗓音、灵巧的形体、丰富的想象,结合聆听、律动、游戏、情景表演、绘画等方式进行欣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知、音乐想象、音乐创造的能力,真正感受到音乐传递给它的情感。在《图画展览会》欣赏教学中,采用“画乐想象”的方法,首先,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主题,通过录音让学生发动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结合音乐画出其感受到的具象事物。学生的想象是在对音乐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中产生的。 体验鉴赏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触发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引发感情的共鸣。 青少年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想象的表现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可以用画笔对音乐作品进行再现。音乐和美术在节奏、意境、感情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更倾向于运用多维度、多感官的音乐体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中,能够主动的了解音乐的相关内容,掌握乐曲的音乐要素,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个人的音乐学科素养。目前,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这一理念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整合学习、合作学习等,同时积极创设音乐情境,启发学生问题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协作能力、认知能力等综合音乐体验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雪莲.新课程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1(30):1-2.
[2]周光芬.在音乐深度学习中涵养学生审美素养[J].新教育,2021(17):72-73.
[3]郑琳.从“深度学习”视角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