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沈阳非遗脸谱” 数字媒体平台的构建与运营

作者

赵慧 金京兰 臧立欣 黄悦尧 蒋雅丽

辽宁传媒学院

1 项目概述

基于非遗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团队针对数字化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效益低,受众范围被忽视等问题,提出构建并运营一个将沈阳脸谱技艺与数字化传播相结合达到可视化传播的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脸谱文化的知识特征、分析不同受众的脸谱偏好、并归纳出符合不同受众偏好的共享系统并自动提出相应的语义模型和信息自动生成模块,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1.1 项目背景

2023 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我国首个非遗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对数字资源的采集方案编制、实施以及著录等方面提出明确规范。同时,国家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鼓励非遗项目借助新兴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开展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众多非遗项目积极参与,如京剧文化数字资产库“数字京韵”利用数字技术对京剧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展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京剧文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非遗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1 国内市场

1.2 市场背景

2005 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从构建数据库及档案等方面提出了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多种数字化手段。2006 年,中国文化部携手国家艺术研究院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在这之后,省级的非遗数字化网络体系在全国 24 个省逐渐建立起来,自此我国开始拥有了专题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体系。2010 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 。2011 年 2 月 25 日通过并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明文规定了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建档传承等方面的要求,提议文化部门应当尽快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的数据库。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在全世界推行“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项目,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此后国外便开展了大量文物相关的项目和研究,如欧盟支持下的 3D-Murale 提供了新的多媒体技术用于记录、分类、保存和恢复古代的器物、建筑及遗址;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 公司合作的数字化米开朗基罗项目等著名的项目;日本奥兹大学对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

1.2.3 非遗脸谱当前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我国脸谱艺术在数字化推广方面已有许多方式方法,如 2025 年 4 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出品的数字藏品《川剧脸谱·百戏千面》;2024 年,汉剧脸谱引入“数字江豚”;2010 年,河南焦氏脸谱创新运用 3D 技术制作脸谱模具,开发以脸谱为主题的游戏软件、玩具等。但通过查阅文献来看,目前沈阳脸谱技艺数字化推广的方式方法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更要重视非遗脸谱在数字化方面的推广。

1.3 项目定位及发展思路

1.3.1 项目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中共同的文化精神财富,其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项目旨在将非遗脸谱技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构建非遗脸谱技艺平台实现多方资源共通提高非遗脸谱技艺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3.2 发展思路

第一,本项目内容分为“非遗脸谱技艺数字媒体资源的整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传播”“非遗脸谱技艺融合各类资源”三个部分。在充分了解文献研究和人物访谈的基础之上,将非遗脸谱与数字媒体相融合,并建构与运营。第二 ,通过采访非遗非遗脸谱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非遗脸谱文化,构建与运营非遗脸谱平台的同时与其他媒体平台互通吸引更多受众,让非遗脸谱走入大众视野;在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和实现数据互通的基础上,将非遗脸谱与多平台账号联动,从而服务多类人群。提高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第三,运用网络、大数据、算法区块链等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创新“非遗脸谱 + 互联网”“非遗脸谱 + 特产”“非遗脸谱 + 文旅” “非遗脸谱 + 体育”等多种形式,增强社会关注度和重视度。助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 SWOT 分析

2.1 优势分析

(1)题材丰富:非遗脸谱技艺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多种题材,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寓意深刻:非遗脸谱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体现了非遗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

2.2 劣势分析

(1)非遗数字化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效益低。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不同非遗所需的传播形式不同,会导致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造成传播形式单传播效果会大大降低。目前在媒体传播模式开始逐渐跨越到智媒时代,而人们对于智媒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如何让非遗与新兴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是目前的难题之一。

(2)数字化保护和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非遗脸谱的数字化保护还处于发展阶段,非遗博物馆和脸谱数字平台的建设投入不足,数字化的脸谱作品不多,现存的脸谱资料大都比较古老,查询过程较为困难,导致现在人们对脸谱认知较少,人们对于脸谱的了解兴趣逐渐减弱。

3 市场与行业分析

3.1 脸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脸谱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汉代起源时,它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器物图案制作与装饰;唐代渐趋成熟,拓展至窗花、灯笼等装饰品制作;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雅士青睐的艺术形式,借其展现诗词歌赋意境, 艺术地位大幅提升。明清时期,脸谱艺术走向普及,地域特色凸显:山东脸谱以精湛工艺 与复杂线条闻名,河北脸谱则凭创新刀法与鲜明色彩受喜爱。20 世纪后,艺术家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 创作出脸谱画、装置艺术等新形态。如今,脸谱艺术已是国家级非遗,但传承面临挑战:城市化加速致传承人减少,传统技艺濒危,市场需求变化也使传统脸谱工艺品失去竞争力。

3.2 项目目标与价值体现

本项目聚焦沈阳非遗脸谱,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媒体平台,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保护传承,利用高清摄影等技术精准采集细节,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创新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结合旅游资源推出文旅产品。

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媒体形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脸谱魅力。与高校合作,为平台提供学术支持,全方位推动非遗脸谱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一平台,旨在更好地传承沈阳非遗脸谱,提升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4 核心点介绍

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将民间脸谱艺术与设计技术结合,根据历史背景编制漫画故事。让人们更好了解 沈阳非遗脸谱艺术,提高人们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去了解脸谱文化。

2. 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多手段运营与推广沈阳非遗脸谱数字平台。

3. 通过建设数字媒体平台,增加沈阳非遗脸谱传播途径,打造更完善信息库。

4. 沈阳非遗脸谱整合传统技艺、地域文化及现代资源,构建“非遗 + 文旅”“非遗 + 品牌”融合模式:前者开发文创产品、文旅体验项目;后者与多领域品牌跨界合作,推 出联名产品,推动非遗活化与商业价值提升。

4.3 创新之处

1.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将沈阳非遗脸谱通过数字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记录和展示,利用高清摄影等技术, 对脸谱的色彩、图案、工艺等细节进行精准数字化采集,打破了传统保护方式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限制,为非遗脸谱的长期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2. 文化传播与推广创新 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制作有趣、有文化内涵的短视频 内容,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关注;与旅游平台合作,将非遗脸谱与沈阳的旅游资源相结合, 推出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3. 融合多元媒体形式 平台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不仅可以展示脸谱的静态形 象,还能通过视频介绍其制作工艺、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音频讲解等,多维度呈现沈阳 非遗脸谱的魅力,丰富用户的体验。

4. 互动体验创新 设计了多种互动功能,如在线试戴脸谱的 AR 体验,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摄 像头将虚拟的脸谱戴在自己脸上,直观感受脸谱效果;设置用户参与的脸谱设计竞赛,激 发大众对非遗脸谱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热情。 5. 产学研结合 项目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于非遗脸谱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方面的 研究,为平台内容提供学术支持;同时,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非遗保护 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5 营销模式及策略

5.1 构成

(1)内容生产:收集、整理非遗脸谱技艺的相关资料,创作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2)平台搭建:利用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搭建非遗脸谱技艺的数 字化展示与推广平台。

(3)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脸谱技艺学习、交流、咨询等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4)产业合作: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推动非遗脸谱技艺的产业化发展。

5.2 运营策略

(1)内容策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出具有吸引力、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2)传播策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内容传播的精准度和效果。

5.2.1 线上推广策略

1、社交媒体矩阵运营

平台选择:聚焦抖音、B 站、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年轻化平台,以短视频、直播、 互动挑战赛(如“我的脸谱变装”)形式传播。

2、内容创意:

(1)短视频系列:推出“3分钟看懂脸谱”科普动画、“非遗传承人幕后故事”纪录片。

AR 滤镜:开发“脸谱试戴”互动滤镜,用户可生成个性化脸谱形象并分享。

KOL 合作:邀请国风类博主(如“李子柒”风格创作者)和 Z 世代文化达人联动, 扩大破圈效应。

(2)数字藏品与元宇宙结合

与区块链平台合作发行限量版“沈阳脸谱数字藏品”,赋予收藏价值;在元宇宙空 间(如百度希壤)搭建虚拟脸谱展览馆,举办线上非遗文化节。

(3)精准广告投放

信息流广告: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定向推送脸谱文化内容,锁定 18-35 岁对传统 文化感兴趣的群体。

搜索引擎优化(SEO):优化“非遗脸谱”“沈阳文化”等关键词,提升平台搜索排名。

5.2.2 线下推广策略

1、文旅融合体验活动

(1)快闪展览:在沈阳故宫、中街等热门商圈设立“脸谱艺术快闪店”,提供 AR 扫码互动、DIY 脸谱工坊体验。

(2)非遗研学游:与旅行社合作推出“沈阳脸谱文化一日游”,包含传承人工作 坊参观、平台线上导览联动。

2、校园与社区渗透

(1)高校合作:在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开设“非遗脸谱公开课”,结合平台线 上课程资源,发放脸谱文创周边(如书签、口罩)。

(2)社区工作坊:联合社区文化中心举办“银发族脸谱绘画赛”,覆盖中老年受众。

3、跨界品牌联名

(3)与沈阳老字号(如八王寺饮料)推出“脸谱限定包装”,扫码跳转平台;与 运动品牌(如李宁)合作国潮服饰,融入脸谱元素。

6 财务分析

6.1 经费预算

6.2 未来五年净利润发展预测

7 预期效果与优化机制

7.1 预期效果

1、短期(1 年内)

线上平台用户达 20 万 +,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破百万;线下活动覆盖 5 万人次。

数字藏品售罄率 90%,联名产品销量提升 30%。

2、长期(3-5 年)

成为东北地区非遗数字化标杆项目,带动沈阳文旅收入增长 15%。

形成“非遗 + 科技 + 商业”可持续生态链,获文化创新奖项。

结语

围绕“沈阳非遗脸谱”搭建的数字媒体平台,在数字化浪潮中为非遗传承破局。平 台以脸谱艺术为核心,融合现代科技构建“采集 - 转化 - 传播 - 运营”闭环生态,既实 现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更通过多元形式推动活化运营。

运营中聚焦年轻群体,借 AR 试戴、数字藏品降低文化接触门槛,形成可持续方案。 实践表明,非遗数字平台需跳出静态保存,以创造性转化实现活态传承。未来平台将持续 创新场景,助力沈阳脸谱出圈,为同类非遗平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鲜青池 .传统美术类非遗葛氏戏剧脸谱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寻 [J].新楚文化, 2025,(05):37-39

[2] 梁明玉 . 基于“非遗 + 数字藏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数字化转型 研究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22):38-41

[3] 孙淑萍 , 郭筱钰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下的京剧脸谱视觉符号设计应用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7,30(04):279

[4] 陈爱国 . 非遗视野下戏曲脸谱的应用与发展 [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 刊 ,2015,(0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