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式学习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曹灵犀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新生中学 317312

一、问题提出:初中写作教学的困境与核心素养的诉求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动机层面,多数课堂以 “命题作文” 为主导,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空间,写作沦为机械的 “作业任务”,比如写 “我的理想” 时,学生多套用 “科学家、医生” 等模板化内容,鲜少融入真实思考与个人体验;在内容层面,学生写作普遍脱离生活实际,要么堆砌名人名言、经典事例,要么情感虚假、逻辑混乱,难以展现真实生活感悟;在素养培养层面,教学过度聚焦 “语言技巧训练”,如刻意练习开头结尾写法、修辞手法运用,却忽视思维深度、审美体验与文化传承的渗透,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 “以文育人” 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式学习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唤醒写作动机,让写作有 “实用价值”

真实情境是任务驱动的起点,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并非 “无用的练习”,而是可解决实际问题、传递真实情感的工具,从而主动投入写作。情境创设需紧扣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避免脱离实际的 “假情境”。

在七年级学习抒情类文本写作时,结合课本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单元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创设情境:学校计划制作一本校园四季宣传册,需要学生为校园的春景或冬景写一段优美的抒情文字,作为宣传册的配图文案。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再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春天的花草树木、冬天的霜雪景致,让学生真切感受校园四季之美。回到课堂,学生们讨论 “如何让文字更生动,能展现校园独特魅力”,像有的学生借鉴《春》中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道 “校园的春天,桃花像娇羞的少女,红着脸在枝头浅笑,微风拂过,花瓣纷纷飘落,似给大地铺上一层梦幻的花毯,这是独属于我们校园的浪漫”。这样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明白写作能为校园宣传出一份力,且有课本范例可参照,写作动机被充分唤醒,同时在实践中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素养。

(二)拆解分层任务:兼顾学生差异,让写作有 “适切难度”

学生的写作基础与素养水平存在差异,若采用 “一刀切” 的任务设计,容易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 “写不出”、能力强的学生 “没挑战”。因此,需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将任务拆解为不同难度层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素养。

在八年级学习小说单元后,以 “改写课本小说结局” 为主题设计分层任务。针对写作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基础任务聚焦“语言梳理与简单情节调整”,要求选择一篇课本小说(如《故乡》),找出文中关键情节段落,用自己的话重新梳理一遍,然后尝试改写一个小段落结局,如 “闰土在与‘我’重逢后,鼓起勇气说了一句不一样的话”,重点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基本语言组织能力;针对中等水平学生,提升任务侧重 “情节创新与人物形象深化”,要求选择一篇小说,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逻辑出发,设计一个全新的结局,如改写《我的叔叔于勒》结局,让于勒发财归来后,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合理转变,同时要结合文中人物特点进行语言、动作描写,丰富人物形象,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与语言表现力;针对写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挑战任务注重 “主题升华与多元视角创作”,要求从不同人物视角(如《孔乙己》中可以从孔乙己、店小二、咸亨酒店老板等不同角色视角)改写小说结局,并思考新结局对小说主题的影响,用细腻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展现独特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层任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掌握小说写作基本技巧,中等学生提升逻辑与表达能力,优秀学生实现思维深化与文学创作突破,核心素养得到针对性培养。

(三)搭建探究支架:降低写作难度,让写作有 “清晰路径”

任务驱动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并非 “放任自流”。对于初中生而言,若缺乏必要的指导,容易陷入 “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 的困境。因此,教师需提供 “探究支架”,包括方法指导、素材支持、合作帮助等,为学生搭建清晰的写作路径。

在七年级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以 “成长的烦恼” 为主题时,结合课本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等记叙文,为学生搭建支架。在方法支架上,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作者通过具体事件、细节描写展现情感与成长的方法,总结出 “确定烦恼事件 — 描述事件经过 — 刻画内心感受” 的写作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雪地捕鸟、美女蛇传说等具体事件,展现童年的欢乐与好奇;在素材支架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像学习压力大、和父母沟通不畅等,互相启发写作灵感,同时教师提供一些优秀记叙文片段,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平凡素材写得生动;在合作支架上,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学生写完初稿后,小组内成员互相阅读,从事件是否具体、感受是否真切等角度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有学生写自己考试失利的烦恼,初稿只是简单说 “我很伤心”,小组同学建议加入考试时的紧张心理、看到分数后的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

任务驱动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唤醒学生写作动机,以分层任务兼顾不同素养水平学生的需求,用探究支架为学生搭建清晰的写作路径,靠多元评价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有效破解了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的困境。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语言知识、发展思维品质、体悟审美价值、传承优秀文化,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马玲云 .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小作家选刊 , 2025(4).

[2] 李逸含 .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 " 活动·探究 " 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3] 窦立正 .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情境式写作教学研究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3(3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