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消费到学习: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育意涵

作者

宋丽洁 冯茹梦 刘雅辉 孔珊珊 魏思婕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及享乐化等时代特征 [1]。其消费动机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追求的并非商品本身带来的功能性价值,而是为了补偿某种心理需求的缺失,于是,补偿性消费的概念被提出 [2]。同时,在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的深刻变革下,大学生学习环境自主性增强使得学业内驱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在大学生群体较为普遍,当其完成一定的学习阶段目标、承受较高程度的学习压力或是面对较特殊的情绪起伏变化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吃喝玩等方式满足自身的补偿心理需要,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然而,两者关联尚且缺乏深入研究,当前急需对大学生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及其对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以“从消费到学习”的转化逻辑为切入点,聚焦于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对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学习内驱力的交互作用,挖掘其中的教育意涵,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帮助高校优化教育策略。

二、从“消费补偿”到“学习动力”:大学生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的形成机制

在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中,西方资产阶级消费理论将其简单归结为个人心理现象存在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选择具有关键影响[3]。当代大学生流行的各种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是由一些心理机制促成的,这与大学生自身承受压力较大相关,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其不得不通过日常娱乐活动使思想和心理上得到放松和慰藉。常见的补偿消费形式包括物质消费补偿、娱乐消费补偿和美食消费补偿。物质消费补偿指个体完成某一阶段性的任务后以购买电子产品、衣服等实际商品来达到自己的奖赏目的,使其获得心理满足。娱乐消费补偿指通过电影、K 歌、游玩等娱乐性方式来释放压力。美食消费补偿也是大学生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中很常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吃东西让自己享受到味觉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弥补消极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或者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积极情绪。

同时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个体为获取认同感,会随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及自我印象的变化,针对不同场合和对象,通过调整消费行为与偏好、选择多样化产品来展示能力 [4]。消费主义文化与数字化传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行为构成了显著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与高度渗透的社交媒体持续性地引导大学生用消费来弥补或奖赏自己,将消费内化为弥补学业挫折、情感空缺或进行阶段性自我犒赏的“合理化”路径。此外,大学生生活具有圈层化特征,当周围同学将消费行为作为应对压力或庆祝成功的常见方式时,个体不仅容易学习此模式,也可能因群体压力而主动或被动地采纳相似的消费策略。

三、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对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双重影响

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对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首先,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合理的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有利于大学生成效性消费,减轻大学生活中累积下来的压力,在获得愉悦的同时轻松身心,以更好的状态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压力释放之后,大学生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当中,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消费可以作为自我奖赏的方式,可以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当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超出适度范围或失去目标关联性时,其性质可能发生转变,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阻碍因素,过度的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精力分散,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为了消费快感而消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买买买、娱乐等消费当中,思维难以聚焦于深度学习和研究工作之中,影响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如果把自我价值等于自我消费,总是用消费来满足自我需要,会导致消费价值观扭曲。

四、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育意涵

( 一) 加强消费教育

为把消费教育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中去,高校应该专门培训或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5]。在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中融入消费教育课或者消费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消费常识,掌握理性消费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运用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自我奖励式补偿性消费的得与失,培育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合理消费观。

( 二)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使大学生能正确看待学习压力、采取适当的途径释放学习压力。倡导大学生使用多样化的自我奖励与心理补偿的方式疏泄情绪,比如运动、读书、绘画等途径,而不是采用疯狂购物的方式消费来排解压力。

( 三) 优化学习环境

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的不断改革和新颖,用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目标、恰当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获取乐趣,摆脱过多对外在物质奖励的依靠,把学习内驱力逐渐转化为由外而内的过程。

五、结论

自我奖励式补偿性消费究其根源是大学生应对外界刺激与个体心理补偿需求的复合行为,其会对内在学习动力产生较为复杂的两面性影响,既可能成为短期激励工具,也可能异化为学习动力的侵蚀源。因此高校需要加大消费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措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未来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消费习惯,不断反思和认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学习动力的变化,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引导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润泽 , 曹云 , 刘晓 , 等 . 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观成因及对策研究 [J].商场现代化 ,2025,(120.DOI:10.14013/j.cnki.scxdh.2025.10.009.

[2]闫康婧 . 大学生情绪弹性与补偿性消费: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 [D]. 北京林业大学 ,2022.DOI:10.26949/d.cnki.gblyu.2022.001245.

[3]张志祥 . 当代青年消费行为扭曲的原因透视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0,(03):72-75.

[4]熊安国 . 大学生自我概念差距与补偿性消费的关系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5]胡娟 .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3,(02):297-300.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3.02.026.

作者简介:宋丽洁(2000.02-),女,汉族 ,河北省承德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