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彭芳 王小红 师培琼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753200

隐球菌病系由隐球菌感染所致。脑内隐球菌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随着器官移植、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隐脑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于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目前,我国尚缺乏大样本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转归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影响艾滋病患者隐脑死亡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择 2023 年 1-12 月在本院确诊的 80 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 例,女性患者42 例,年龄23-56 岁,平均(36.57± 2.26)岁。在80 个隐脑患者中,确诊隐脑70 例,临床诊断隐脑10 例;从发病到确诊之间的平均时间14 天。并排除有其它颅内感染和 HIV 阴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标准:确诊:脑脊液隐球菌培养或涂片呈阳性;或在脑组织病理学上显示隐球菌;临床表现:与脑膜炎病征相一致,脑脊液中无隐球菌存在,而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结果为阴性。治疗方法:采用两性霉素 B+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或联合氟胞喀啶或氟康唑联合应用;氟康唑:单独应用氟康唑,或联合应用氟胞嘧啶(Fucifen)。对颅内压增高、脑疝早期的患者,给予常规的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评估方法:对初次使用抗生素治疗1 周以上的患者,采用住院观察和电话回访的方式,追踪1 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给药剂量。观察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健康状态,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等。

1.3 评定标准

治愈:隐脑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和隐球菌的培养均为阴性;好转:隐脑症状明显减轻,脑脊液无明显变化,隐球菌无明显变化。无效:隐脑症状加重、 CSF不正常、隐球菌培养呈阳性、已死亡。单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属于归因性死亡,而确诊为隐脑后1 周以内的患者也属于归因性死亡。各种病因导致的死亡称为全因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 SPSS16.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经卡方检定、 t 检验,以 P<0.05 为显著性差异。采用 Log-Rank 方法进行预后因子的筛选,将因素检验 P<0.2 的患者纳入 Cox 风险模型进行多因子的多因子分析, P<0.05 为统计上的差别。

2、结果

2.2 临床特点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 100.00% ,发热 85.00% ,恶心、呕吐 80.00% ,脑膜刺激症68.75,意识障碍 37.50% 。颅神经损伤最为常见,发生率 18.75‰ 。

2.3 疗效分析

80 例隐脑患者1 年归因病死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见表 1

表1 80 例隐脑病例1 年归因病死率的单因素分析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的蔓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目前,国内外对艾滋病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隐球菌脑膜炎已被列为艾滋病的标志性疾病。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积极的抗真菌及适时的 HARRT 治疗,虽然已降低了艾滋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在其他国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寻找与艾滋病感染有关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因子,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减少死亡率,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研究显示,基线颅压高,基线脑脊液蛋白增高,糖、白细胞低,脑脊液涂片阳性,荚膜多糖抗体滴度高,粒细胞比例高,低蛋白,低钠,意识障碍,基线时 Karnofsky 评分较低,且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从发病到诊断,平均14 天,比 HIV 阴性者诊断的中位时间要快,这可能是由于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就诊比较及时,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警惕性比较高,同时也提高了检验水平。这项研究并没有显示出诊断30 天以上患者的预后不良,这可能是由于早期诊断延迟导致的不良预后。

艾滋病合并隐脑的患者,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一般都比 HIV 阴性的要低。这与 HIV 感染者免疫功能下降相关,呈现出较为温和的免疫应答。我们的结果表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基线脑脊液中的细胞数目、蛋白和糖份都不能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其结果与 HIV 阴性组类似。

参考文献

[1]吴冬霞;武秀连;常可意;韩佳凝;全晓丽,吕雪;李晨.HIV 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5(01)

[2]张艳云李侠;楼金成:席艳琼;杨翠先;张双梅;鲁杰.195 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24(04)

[3]磨立达:罗晓璐;,黄宛虹:刘泽端;苏国生.HIVIADS 合并 CM 患者 L-10 与 T淋巴细胞亚群、病毒载量及主要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系统医学.2022(16)

[4]刘颖;赵红心.中国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05)

[5]黄利雪;李莎;李倩:滕小雁;李洁英;韦彩云;吴锋耀;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2(01)

[6]王辉;代洪;冯静:孪侗曾;牟丹蕾.两性霉素B 联合氟康唑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胰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