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监督与管理策略

作者

张强

身份证号码:510824199009074416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现状分析

1.1 常见施工质量通病类型及成因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具有典型性和重复性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且成因复杂。根据工程实践观察,当前普遍存在的质量缺陷主要可归纳为三大类:结构类缺陷、功能类缺陷和观感类缺陷[1]。这些通病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还可能降低结构耐久性,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结构类缺陷以混凝土裂缝、钢筋位移和构件尺寸偏差最为常见。混凝土裂缝多由材料配比不当、养护不到位或荷载过早施加导致,而钢筋位移往往源于绑扎固定不牢或浇筑过程中的踩踏变形。功能类缺陷主要包括屋面及地下室渗漏、管道堵塞、门窗密闭性差等问题。以渗漏为例,其成因涉及防水材料选用不合理、节点处理粗糙以及后期维护缺失等多重因素[2]。观感类缺陷则表现为墙面空鼓、地面起砂、饰面材料色差等,这类问题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会显著降低用户满意度。

从成因维度分析,质量通病的产生是技术因素与管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层面存在材料性能不达标、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如使用过期水泥或未按规程进行分层夯实。管理层面则表现为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过程控制流于形式等现象。特别在交叉作业环节,各专业队伍缺乏有效协调,极易出现工序倒置或成品破坏[3]。此外,部分施工人员技能培训不足,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不充分,也是导致质量缺陷的重要原因。

1.2 施工质量通病对工程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长期存在,对工程实体及社会效益产生多维度负面影响。从结构安全视角看,混凝土裂缝、钢筋锈蚀等缺陷会削弱构件承载力,特别是在极端荷载作用下可能引发连锁破坏[3]。渗漏问题不仅造成墙体霉变,更会加速钢筋电化学腐蚀进程,显著缩短建筑使用寿命。正如相关研究指出,这类隐性损伤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完全显现,但后期修复成本可达初始造价的数倍[5]。

功能性能方面,门窗密闭性差、管道渗漏等通病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舒适度。以住宅工程为例,2025 年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约 40% 的房屋质量问题集中在卫生间渗漏和隔声不达标。这类缺陷虽不危及结构安全,但会导致用户频繁报修,降低建筑使用价值。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集成度提高,若预埋管线施工不规范,更可能引发设备联动失效等新型功能缺陷。

从经济维度分析,质量通病造成的损失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施工阶段的返工整改直接增加材料与人工成本;运营阶段的维修维护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特别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中,反复出现的空鼓脱落等问题不仅增加财政支出,更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正常运营。装配式建筑若存在节点密封不良,其后期维修还需拆除整体构件,经济代价更为高昂。

质量缺陷还衍生出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多起外墙饰面脱落事件引发公众对建筑安全的担忧,这种信任危机将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绿色建筑推广背景下,保温层开裂等质量通病会导致能源浪费,与“ 双碳” 目标形成冲突。部分项目中因质量纠纷引发的工程款拖欠,进一步恶化了行业营商环境[7]。

2 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监督与管理策略

2.1 监督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在监督主体协同方面,需构建“ 建设单位主导、监理单位实施、施工单位自检” 的三级联动机制。建设单位应牵头制定质量监督计划,明确各阶段检查重点与验收标准;监理单位需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督;施工单位则应建立班组自检、质检员专检、项目经理抽检的闭环检查流程。桑晋杰在研究中指出,这种多层级的责任体系能显著提升

质量问题的早期发现率[1]。

技术手段创新是监督效能提升的关键突破口。当前阶段建议采用“ 传统手段 + 智能技术” 的混合模式:对于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等关键环节,仍应保持人工旁站监督;同时可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质量数据实时采集,通过BIM 模型比对施工偏差。特别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通过扫描构件二维码可追溯生产安装全过程数据,大幅降低节点渗漏等质量风险。电力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表明,标准化监督流程与数字化工具的融合能有效提升问题识别精度[9]。

过程监督的精细化需要重点强化三个环节:材料进场验收环节建立“ 见证取样 + 盲样检测” 制度,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隐蔽工程验收环节采用举牌验收与影像存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验收责任可追溯;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环节推行“ 样板引路” 制度,通过实体样板统一施工标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明显减少因工艺执行不一导致的质量波动。

2.2 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策略制定的首要环节是建立分级管控体系。针对不同类型质量通病,需区分核心控制项与一般控制项: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裂缝、渗漏等问题实施强制管控,要求施工前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对观感类质量缺陷则采取标准化工艺控制。这种差异化管理能合理分配监管资源,避免“ 一刀切” 导致的效率损失。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还需额外增加构件连接节点和密封处理的专项检查条款,以适应工业化建造特点。

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技术交底环节采用“ 图文结合 + 实物样板” 方式,确保施工人员准确掌握工艺要点;材料管控环节推行“ 品牌备案+飞行抽检” 制度,通过供应链追溯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工序交接环节实施“ 三方会签” 机制,确保上道工序问题不遗留到下道工序。漆楚军指出,这种精细化管理能显著提升工艺标准的执行力[8]。

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嵌入是策略落地的加速器。当前阶段建议分步实施数字化转型:基础层面建立移动质检系统,实现检查记录电子化和整改闭环管理;进阶层面将BIM 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通过三维模拟提前发现质量风险点;高级层面可探索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如对混凝土养护环境进行温湿度自动调控。但需注意避免“ 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所有技术应用都应服务于质量管控的实际需求。

3 结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系统研究,可得出三个主要结论:首先,质量通病的产生具有多因素交织特征,需从材料、工艺、管理三个维度协同防控。当前渗漏、裂缝等典型问题往往源于施工过程控制不严与监督机制失效,通过建立材料进场盲检、工序举牌验收等制度可显著降低缺陷发生率。其次,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极大提升了质量监管效率,2025 年广泛应用的移动质检系统与BIM 模型比对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中存在的数据滞后、责任追溯困难等问题。最后,防治成效的关键在于责任体系的闭环运行,将质量行为与企业信用挂钩的机制,促使参建各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桑晋杰.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管理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1):109-112.

[2] 陈润钊.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管理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

[3] 卢德杰.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防治策略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24,(20):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