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法社团活动对学生兴趣培养的作用研究
倪兢
长春市新解放学校
一、校园书法社团活动的核心形式与特点
(一)基础技能训练类活动
基础技能训练是校园书法社团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书法入门技能,为兴趣培养奠定基础。这类活动主要包括笔法训练、结构分析、章法学习等,通常以集中练习、教师示范、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其特点是注重实用性与基础性,通过系统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书法学习的初始障碍,建立书写自信,为后续兴趣深化打下技能基础。
(二)文化体验类活动
文化体验类活动聚焦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多元形式让学生感受书法的文化魅力,激发兴趣。这类活动包括书法史讲解、书法与传统文化关联探究、书法相关民俗体验等,形式涵盖讲座、展览、手工实践等。其特点是注重趣味性与文化性,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让学生跳出单纯的技能训练,从文化层面理解书法价值,提升对书法的情感认同。
二、校园书法社团活动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具体作用
(一)激发初始兴趣:降低入门门槛,营造趣味氛围
书法社团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有效降低书法学习的入门门槛,激发学生的初始兴趣。基础技能训练类活动中,教师通过简化教学内容、采用生动的示范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技巧,避免因初始难度过高产生畏难情绪;文化体验类活动通过有趣的文化故事、互动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接触书法,如通过写春联、制书签等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主动产生参与兴趣,实现从 “ 被动接受” 到 “ 主动探索” 的转变。
(二)深化持续兴趣:提供个性化支持,满足成长需求
书法社团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指导与多样化的内容设计,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深化持续兴趣。在技能提升阶段,社团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分层指导,如为初学者侧重基础巩固,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侧重风格探索,避免 “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在兴趣拓展阶段,社团通过文化体验、实践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不断接触书法学习的新维度,如从单纯书写拓展到作品赏析、文化探究,满足学生对书法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推动兴趣从 “ 浅层喜欢” 向 “ 深度热爱” 发展。
(三)拓展兴趣边界:促进跨界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书法社团活动通过跨界融合的设计,拓展学生兴趣边界,让书法学习与其他领域产生关联,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将书法与文学结合,开展 “ 书法 + 诗词” 活动,让学生书写喜爱的诗词并赏析其内涵;将书法与美术结合,开展 “ 书法 + 绘画” 创作,探索书法线条与绘画色彩的搭配;将书法与社会实践结合,开展公益书写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感受书法的社会价值。这种跨界融合的活动形式,不仅丰富了书法学习的内容,还让学生在兴趣拓展中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兴趣培养与素养提升的协同。
三、当前校园书法社团活动在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部分校园书法社团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重复的技能训练、临摹练习为主,缺乏创新与趣味设计。例如,活动中仅要求学生反复临摹字帖,缺乏文化讲解、互动游戏、实践展示等多元形式,导致活动氛围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难以激发持续兴趣;同时,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如很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流行元素,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兴趣需求,制约兴趣培养效果。
(二)指导力量薄弱,个性化支持不足
指导力量薄弱是制约社团活动兴趣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学校书法社团仅由非专业教师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与兴趣引导技巧,难以在技能训练与文化讲解中提供专业、深入的指导;同时,社团人数较多时,教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难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因得不到足够支持而逐渐丧失兴趣。
(三)评价机制缺失,正向反馈不足
当前多数校园书法社团活动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难以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学生兴趣。活动评价多以教师主观判断为主,缺乏对学生参与过程、进步幅度、创意表现的关注,仅关注最终书写成果,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成果不佳而产生挫败感;同时,缺乏及时、具体的反馈,学生无法清晰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难以获得成就感与改进方向,进而影响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兴趣的持续深化。
四、优化校园书法社团活动以强化兴趣培养的策略
(一)创新活动形式,增强趣味性与吸引力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需求,创新书法社团活动形式。在技能训练中融入游戏化设计,如开展 “ 笔画接龙” “ 结构拼图” 等趣味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技能;在文化体验中采用沉浸式形式,如组织书法主题情景剧、VR 书法史体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文化;在实践展示中拓展多元平台,如利用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跨校书法交流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兴趣。
(二)加强指导团队建设,提供个性化支持
构建专业、稳定的社团指导团队,为兴趣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学校可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校外书法艺术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兴趣引导能力;同时,建立 “ 高年级带低年级” 的 peer 指导机制,让有经验的社团成员协助指导新成员,形成互助氛围;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采用 “ 兴趣分组” 模式,如按书法风格、兴趣方向分组,提供针对性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三)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正向反馈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社团活动评价机制,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学生兴趣。评价内容不仅关注书写成果,还需纳入参与态度、进步幅度、创意表现、文化理解等维度;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注重及时反馈与鼓励,如设立 “ 进步之星” “ 创意之星” “ 文化小达人” 等荣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在正向反馈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巩固与深化书法兴趣。
结束语
校园书法社团活动作为培养学生书法兴趣、传承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激发初始兴趣、深化持续兴趣、拓展兴趣边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当前社团活动在兴趣培养中存在的形式单一、指导薄弱、评价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指导团队建设、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可有效优化社团活动设计,强化兴趣培养效果。未来,校园书法社团还需持续关注学生兴趣需求,结合时代特点与文化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秦颖. 翰墨飘香润校园 书法育人塑品牌[N]. 鹤壁日报, 2024-05-14(003).
[2]周鹄翔.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广东省广州市宝源小学“ 墨缘轩” 书法社团活动漫谈[J]. 教书育人, 2017, (16): 4-5.
[3]方龙谋.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谈怎样抓好校园书法社团活动[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03):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