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课堂中写作素材的挖掘与应用技巧

作者

李之甫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第一中学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时,需“ 引导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事实材料” 。但是在常年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内的文章教学通常以“ 中心思想” “ 写作结构” 为主,未能充分引导学生积累其中的写作素材,同时学生们也未有意识地梳理其中的名言、人物与观点,导致写作时只能依赖“ 司马迁、爱迪生” 等泛化素材,或者是生搬硬套,难以将其与写作主题、论点精准结合,常出现“ 素材与观点脱节” “ 引用牵强” 的情况。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索高中语文课堂中写作素材的挖掘与应用技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写作素材的应用能力。

一、挖掘课内写作素材

课内写作素材的挖掘,核心是通过“ 精准积累” 与“ 深度解读” ,将文本转化为可复用的“ 素材模块” 。

1.积累名言名句、人物事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名言名句、人物事迹进行定向积累,同时帮助学生构建“ 主题分类清晰、内容权威可靠” 的素材库,让学生在后续写作中可以清晰、自由地选择,精准匹配主题。

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史记》的文章有多篇,如《屈原列传》《苏武转》等,因此我便以《史记》名言名句为主题,引导学生积累课内素养。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们通过“ 素材类型”

“ 核心内容” “ 写作主题” “ 适用场景” 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在积累后知道如何适用。如《屈原列传》第 3 段” “ 屈原坚守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念” “ 主题标签:坚守本心、爱国、理想” “ 适用场景:论证‘ 逆境中的人格坚守’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通过该方式,学生们对《史记》内容有所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

2.分析本文思想、提炼观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时,如果只停留在素材积累的表面,忽视对文本思想的深度分析与观点提炼,那么学生对素材的应用很容易陷入“ 片面化、浅层化” 的问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炼素材核心思想和多维度观点,让同一素材适配不同写作主题。

例如,我在教学《赤壁赋》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并圈画出体现苏轼思想情感的语句,比如“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并标注其中的“ 思想关键词” ,比如“ 豁达” “ 乐观” “ 生命感悟” 等。当学生对本篇文章有多重感知之后,我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炼出本文的多维度观点。为了让学生探究有方向,我也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如:“ 我们可以从‘ 人与自然’ ‘ 逆境中的心态调整’ ‘ 价值观念’ 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哦~” 。最后,小组讨论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如下表),学生们对《赤壁赋》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 苏轼旷达” 。

二、应用课内写作素材

课内素材的应用,核心是实现“ 素材与写作需求的精准匹配” ,让素材自然融入文本。

1.结合考点,运用素材

近年,高考作文考点经常围绕“ 家国情怀” “ 青年担当” “ 逆境成长”“ 文化传承” 等核心主题展开,与课内素材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 考点—素材” 的定向匹配训练,帮助学生快速找到“ 考点与课内素材的连接点” 。

例如,高考高频考点有“ 青年担当” “ 文化传承” 。我在写作教学中会先为学生拆解主题,如“ 青年担当” 考点,一般包含“ 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的结合” “ 面对困难的责任意识” “ 时代使命的主动承担” 三个层面。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 我们教材里哪些文章适用?” 有的学生说:“ 《论语》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说的是青年需有远大志向与责任意识。” 。还有的学生说:“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表示青年面对困境的勇气与担当。” 。

2.写作练习,融入素材

素材应用能力的提升需依托“ 针对性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教材内容、写作要求,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帮助学生精准应用、巩固素材。例如,我在教学《陈情表》时,以“ 当代青年平衡孝亲与个人责任” 为写作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既能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又能引发学生现实思考。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材是写作素材的“ 富矿” ,其挖掘与应用是破 解写作“ 素材荒” 与“ 应用难” 的关键路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 考点 匹配” 实现素材精准对接,通过“ 写作练习” 实现素材有机融入,让素材 既“ 适配” 又“ 活用” 。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生活素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课程辅导,2022, (07): 75-77.

[2]张向红. 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研究 [J]. 启迪与智慧(中),2021, (10):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