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作者

郝镁岗

中共馆陶县委党校 057750

我国于 2000 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到加速发展的趋势。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城市老年人家庭中,只有老人而身边没有子女同住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有的专家预测:30 年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高达 80% ,“空巢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空巢老人,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照料服务网络、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产生空巢化老人的原因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以“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为无数家庭津津乐道的“天伦之乐”,以“父母在,不远行”为代代相传的孝道之本。空巢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古老社会传统和伦理来说好象是一种倒退?然而,人口与社会学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生活、工作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竞争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家庭规模要求核心化、小型化、过去那种“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大家庭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空巢老人带来的社会问题

1.老人的健康难以保障。人到老年,健康状况有所下降,生病在所难免,尤其是高龄和孤寡老人更令人担忧。他们身边无子女,一旦生病要去医院看病就非常困难。特别是患大病重病的老人,经常遇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更时时存在着危险,有的地方出现空巢老人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这不能说不是社会悲剧。近年来,老年人的人身安全也存在很大隐患,犯罪分子往往瞄准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实施犯罪行为,老年人由于孤立无援,不能抵抗而深受其害的案例越来越多。

2.老人的情感出现危机。不少空巢老人存在精神空虚、心理寂寞、情绪低落,出现了严重的情感危机,患上了“空巢综合症”。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有 5-15% 的老人产生害怕、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空巢老人更为严重,这种以“情绪上低落不稳、急躁不安、孤僻、生活上机能失调、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等表现症状的空巢综合症,在严重时甚至会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给老人及子女带来不尽的痛苦。

三、解决空巢老人社会问题的出路

怎样解决空巢老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均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运作上,笔者认为应解决好如下问题。

1.注重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把老年人都集中起来供养,无论从土地资源,经济人力资源上看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在提倡家庭、子女要为老年人提供亲情慰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提倡和巩固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子女应依法履行赡养义务,赡养,既包括物质赡养,同时也包括精神赡养。物质赡养固然重要,精神赡养也必不可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条规定:赡养老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城市中居住的空巢老人,大多数是有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他们在物质上往往不依赖子女的赡养,与没有退休金的老人相比,他们更需要子女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的写照,家庭的冷清使空巢老人倍需温暖与关爱。害怕孤独寂寞,希望孩子的陪伴是空巢老人唯一的心愿,春节晚会上的“常回家看看”节日,道出空巢老人的心声。老年人的精神渴求,必须引起社会和子女的关注,缓解老人的精

神孤独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发挥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

除了家庭养老外,社区养老服务也很重要。特别是子女在外地学习、工作和高龄、患病的空巢老人,邻居的帮助,社区的服务尤为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对于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发达国家趋向以社区照料取代大规模的机构养老。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养老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社区养老主要应能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能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场地问题。如将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学校、医疗室、老年餐厅、日间托老所等场所、设施建在社区,贴近老年人生活,便于他们走出家门,走入社区,接受日间照料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包括文体健身娱乐、老年志愿者互助服务等活动;二是能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队伍问题。专业化队伍包括受过老年护理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本社区内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中志愿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服务的兼职人员,有了服务队伍,就能为不能或不愿意出门的老人,主要是生活半自理的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门提供保洁、送饭、洗澡、帮扶等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设立家庭病床,开展治疗、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建立起定期或不定期的问候制度,设立急救的传呼系统,提供紧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服务,实现养老、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一条龙服务。既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又能为老年人家庭的子女尽孝,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在发挥社会养老功能的过程中,还要解决为困难老年人的补贴问题。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应该说,75 岁以前的健康老人大多生活能自理,需要服务的项目主要是重体力劳动服务和技术性的维修服务,这种服务费用是老年人经济能力能够支付的。最需照料服务的往往是 75 岁以上高龄患病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大多数是退休金不高、子女收入不高的老人,这部分老人的收入维持正常的温饱生活没有问题,但如果要支付医药费、护理费就有困难。为确保这部分困难老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应发挥各级财政、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撑作用,制定出一定的政策规定和补贴标准,为低保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购买服务发放补贴。如上海、浙江、山东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80 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发放 200-400 元不等的社区养老服务代币券。这样,既为高龄困难老人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保障,同时也让提供服务的机构有了更多服务对象,也就支持了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

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性的养老服务保障上,是因为养老机构建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客观上还受到资金投入,老年人经济负担能力、土地资源占用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主观上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问题必须在家庭和社区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只能解决少部分在家庭和社区解决不了,确实需要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的高龄患病空巢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即使是发达国家,虽然政府对护理院的各项补贴很多,但对高龄患病老人入住护理院的条件要求也很严格,必须经过多项专业医学鉴定,认为的确生活自理有困难并且需要康复治疗护理的才准予入住。

总之,关注空巢老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老年人家庭要为老年人进入高龄患病期做必要的准备;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自己要培养生活情趣,培养健康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尽量减轻和避免“空巢综合症”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积极健康的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