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时代深度新闻报道“破圈”传播路径探析

作者

杨艳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摘要: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性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与问题的媒体工作形式,传统背景下通常需要以人力作为主导,对新闻事件展开全方位的追踪探索,确保在完整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并立足于宏大背景下对其展开解读,进而帮助群众客观了解新闻事件背后隐含的社会影响与时代变迁。如今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深度报道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报道形式,需要记者进一步升级工作技术与理念,以便于能够有效在信息过载环境下实现破圈。为此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思考,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深度报道;“破圈”路径

引言:融媒体背景下,新老媒介实现了全面整合,这一过程中不仅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媒体生态与消费模式的全面重构。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既要沿袭以往“重加工”的精心匠造思维,又要适应当前“轻量化”的传播特点,确保能够更好地适应广大用户群体需求,并突出主流媒体新闻的速度、热度、深度以及广度,从而打造自身鲜明的品牌标识,促进媒体工作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全新挑战

(一)信息过载难题

融媒体时代,随着多元媒介与平台的深度整合,信息传播呈现出快节奏、轻量化、碎片化的特点,与新闻深度报道所强调的系统性与层次性产生了直接冲突,进而引发了不容忽视的信息过载危机。在这一背景下,用户对新闻事件的认知能力呈现浅表化特征,并且缺乏对事件的深度思考与理性分析。因此记者不仅要保证信息采集制作的完整性,更要从割裂化的时事信息中抓取新闻价值,以便于重塑深度报道的吸引力[1]。

(二)消费模式转变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新闻生态实现了全面重塑,并逐渐突出了用户在媒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其间随着新闻“去中心化”趋势的加剧,使得信息传播不再按照以往的单向流动模式来进行运营,并催生出多元化的新闻观点。如此使得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逐渐发生转变,同时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当中。进而与新闻深度报道制作周期长、主题单一的特点相互冲突,导致自身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三)技术深度变革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不断加深,数字化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媒介,并促使新闻叙事手段与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新闻深度报道需要主动迎合行业变革与用户审美需求,全面升级自身内容生产技术。确保能够有效加强新兴技术手段的运用,为用户打造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传播环境。

二、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破圈”传播路径

(一)依托数据驱动,提炼新闻价值

融媒体时代,面对膨胀式增长的资讯信息,大数据技术及时为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新的方法论路径,不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抓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同时也能够协助记者进行复杂的舆情、民情以及社情分析,从而为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为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媒体工作人员需要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有效发掘蕴含在事实表象下的深层问题。以此全面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并为新闻选题、策划、采访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2]。

以《中国新闻》报新闻作品《解构“智”汇石家庄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例,2024年石家庄凭借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了1200亿元、1300亿元营业收入,新闻记者在调查报道过程中凭借大数据应用技术,对当地产业集群规模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完整呈现了产业链韧性对比、产业空间布局等数据模型,以直观生动的表述手法还原了石家庄从老工业化城市向“新”而行的变迁经过。从而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二)加强用户互动,重塑传播机制

传统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惯常采用线性生产流程与传播机制,不仅内容形态较为单一,同时也不符合当前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为此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借助矩阵式、模块化的平台特点,来整体重塑深度报道的传播体系。确保能够将宏大议题分解为多个独立且彼此关联的子议题,引导用户通过分段阅读的方式来逐步探索新闻内容,并从中发掘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资源。

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场跨越70年的重逢》为例,作品以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何伯超与老班长之间跨越3000公里的重逢作为叙事主线,将报道主题从“个体记忆”逐步向“国家叙事”层面进行迁移,进而牵动出“历史回顾”“国防教育”“退役军人保障”等一系列公共议题,并吸引了军地近40家媒体联手报道,在抖音、微博等多个平台创造了4.1亿以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通过这一方式将事件打造成系列化、专题化的内容集群,并通过持续性的话题追踪产生了“长尾”内容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内容报道的持久性。

(三)加强技术赋能,升级表达方式

融媒体背景下,随着技术手段的全面升级,新闻深度报道也需要从以往的单一叙事转变为沉浸式场景塑造,确保能够在新闻阅览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体验,并持续增强对报道主题的感知与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内容的传达效率,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与说服力[3]。

例如在新闻报道《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当中,为了深度还原“大国重器”的研发历程,记者前后耗时近5个月整理关于我国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研发的相关资料,累计拍摄制作共14条短视频作品。在此基础上融合文字、音频、图片、游戏等媒介载体,为广大用户完整讲述了超深水打桩锤的科研攻关故事,并将超深水打桩锤的锤体组装、锤击操作、真实锤击声等作业场景转化为互动小游戏的形式,为用户带来了真实的信息阅览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开展新闻深度报道的“破圈”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分析。强调媒体工作人员从数据驱动、机制重构、叙事升级等多个角度入手,对深度报道的制作、传播、表达进行全面创新。以此提高自身传播质量,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曹啸江. 融媒时代新闻图片应用的创新实践——以新疆第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J]. 中国地市报人, 2025, (02): 57-59.

[2]汪涛. 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深度报道的优势探析 [J]. 记者摇篮, 2025, (02): 135-137.

[3]吴爱农. 数据分析在深度报道策划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东南传播, 2025, (01):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