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张岩
长春市双阳区南岗小学 吉林长春 130600
引言
小学阶段,作为儿童道德观念初步构建和法治意识启蒙的黄金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忽略了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深度和广度。鉴于此,积极探寻并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和迫切需求。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的坚实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态过程,尤为重视个体经验背景在学习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正是植根于这一理论土壤之上,它巧妙地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积极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与道德法治观念。
(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活化教学策略正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现代诠释与创新发展,它倡导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丰富体验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格成长的双重飞跃。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深入实施与实践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一课为例,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社区小侦探”这一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教师详细阐述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步骤,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学生需分组调查社区的公共设施完善程度、环境卫生状况、邻里关系的和谐度以及社区文化活动等,记录观察结果,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作为佐证。在课堂上,各小组通过 PPT 展示、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分享他们的发现与感悟。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区的认知,更学会了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关心他人福祉,从而逐步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实现了道德认知与法治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整合生活化资源,全面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为了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节假日或特殊事件(如世界环境日、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月)期间,教师可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相关章节,策划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守护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可邀请当地消防部门的资深消防员走进校园,举办一场生动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讲座中,消防员通过真实的火灾案例分析、消防器材展示与操作演示,以及互动问答等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消防安全的重要性。随后,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站进行实地参观,近距离接触消防车辆、装备和训练场地,感受消防员的日常生活与训练氛围。在消防员的指导下,学生还能参与模拟火灾逃生演练,亲身体验正确的逃生方法与技巧。这种将抽象法治知识与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道德情感体验与内化
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在《尊老爱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情感教育理论,精心策划并组织一次“爱的传递”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前,教师详细阐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随后,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养老院或孤儿院,开展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或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倾听他们的往事与智慧;或为孩子们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尊老爱幼的温暖与力量,深刻感受到了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珍视亲情、友情与人间大爱。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在无形中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促进了道德情感的升华与品德的塑造。
(四)引入生活案例,深化法治教育与自我保护意识
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化教学策略则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更为生动、具体的实施路径。教师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或法律案例,如网络安全、校园欺凌等,将其融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学会自我保护》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这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保护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互动性,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分别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如法官、律师、当事人等,通过模拟案件审理过程,深入了解法律程序与法律知识;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则能亲身体验法庭的庄严与公正,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到了法律知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逻辑与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新生。它以情境为桥,资源为舟,实践为径,案例为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道德,学习法治。这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道德认知与法治精神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每一个少年的心田,培育出新时代的高素质公民。
参考文献
[1]吴卫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55.
[2]蒋秀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