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的 BIM 技术应用与挑战

作者

陈亮

四川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46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详细阐述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的具体应用实践,深入剖析推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旨在促进 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高效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建筑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BIM 技术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逐渐崭露头角。它打破传统建筑模式下信息分散、协同困难的僵局,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建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新篇章,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效率、可持续性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BIM 技术概述

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的综合管理系统,它集成建筑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全流程的几何信息、物理属性、空间关系以及时间维度等多源数据,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建筑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可视化呈现建筑形态,更关键的是,各参与方能够实时共享、协同编辑这些信息,实现信息的无损传递与高效利用,为建筑工程各环节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三、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各阶段的应用

(一)设计阶段

1.协同设计优化

不同专业设计团队(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基于 BIM 平台协同作业,实时共享设计方案。通过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并解决各类设计冲突,如管道与结构梁柱碰撞、设备管线之间交叉打架等问题,减少设计变更,大幅提升设计质量与效率。据统计,采用 BIM 协同设计可使设计变更次数降低 30% - 40%。

2.可视化设计沟通

BIM 模型的可视化特性让业主、设计人员、施工方能够直观感受建筑空间布局、外观效果。业主可在早期阶段就深度参与设计过程,提出需求与意见,设计人员即时修改反馈,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设计返工,确保设计方案贴合实际需求,缩短设计周期约 10% - 20%。

(二)施工阶段

1.施工进度模拟

结合施工计划与 BIM 模型,进行 4D(3D + 时间)施工进度模拟。直观展示各施工阶段、工序的时间安排与空间搭接关系,提前发现施工顺序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人、材、机资源投入,避免窝工、延误,确保项目按时推进,施工进度偏差可控制在 5% 以内。

2.施工现场管理

通过 BIM 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实现施工现场数字化管控。对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实时定位与状态监测,如工人安全帽内置芯片,实时追踪位置,保障施工安全;塔吊安装传感器,监测运行参数,预防故障风险。管理人员借助移动端或监控中心,随时随地掌握工地动态,精准调度,提升管理效率 30% - 50%。

(三)运维阶段

1.设施设备管理

将建筑内各类设施设备信息录入 BIM 模型,包括设备型号、参数、安装位置、维护记录等。运维人员通过模型快速查询设备详情,制定科学维护计划,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率 20% - 30%,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约运维成本。

2.能源管理优化

利用 BIM 模型结合传感器采集的能耗数据,分析建筑能源消耗分布,找出高耗能区域与时段。通过优化空调、照明等系统运行策略,如合理设置温度分区、智能调控照明亮度,实现建筑节能降耗,能源消耗可降低 10% - 15%。

四、BIM 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 BIM 软件市场百花齐放,不同软件厂商产品在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软件之间数据交互困难,信息无法无缝对接。如模型从设计软件导入施工管理软件时,常出现构件丢失、属性错乱等问题,阻碍 BIM 技术全流程应用,增加企业应用成本与技术整合难度。

(二)人才短缺

BIM 技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既要精通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 BIM 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等技能。然而,当前建筑行业此类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相关专业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渠道有限,人才供需失衡严重制约 BIM 技术普及速度。

(三)初期投资成本高

引入 BIM 技术,企业需购置专业软件、硬件设备,搭建服务器平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对于中小建筑企业而言,资金压力尤为突出,且短期内难以看到直观经济效益回报,使得部分企业对 BIM 技术望而却步,阻碍技术推广进程。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行建筑法律法规多基于传统二维图纸、纸质文档制定,对 BIM 模型作为法定交付物、电子数据法律效力、BIM 技术应用责任界定等关键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企业在应用 BIM 技术时面临法律风险,心存顾虑,谨慎观望,影响技术大规模推广。

五、应对 BIM 技术挑战的策略

(一)统一技术标准制定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联合软件厂商、科研机构,加快制定统一 BIM 技术标准,包括数据交换标准、分类编码规则、模型深度等级等,规范 BIM 软件市场,确保不同软件间数据流畅互通,降低技术集成门槛,为 BIM 技术广泛应用筑牢基础。

(二)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开设跨学科 BIM 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硕士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筑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提升员工 BIM 技术应用能力;行业协会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考试,建立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人才素质与行业认可度。

(三)完善成本分担与激励机制

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 BIM 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降低企业初期投资成本;探索建立业主、设计单位、施工企业、运维单位等多方参与的 BIM 技术应用成本分担机制,按受益比例分摊成本,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鼓励建设项目设立 BIM 技术应用专项奖励,对应用成效显著的团队与个人给予表彰,激发企业应用积极性。

(四)加快法律法规修订

立法部门密切关注 BIM 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修订现有建筑法律法规,明确 BIM 模型法律效力、电子签名认证、技术应用各环节责任归属等问题,为 BIM 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坚实法律保障,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六、结论

BIM 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与优势。尽管当前推广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统一技术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成本分担与法律保障,BIM 技术必将在建筑领域深度普及,重塑建筑产业生态,为人类创造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海鹏.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BIM技术应用与优化[J]. 中国住宅设施,2024(4):70-72.

[2] 刘自海. 建筑工程中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与效益分析[C]//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4.

[3] 王二楼. 浅谈BIM技术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C]//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