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的路径探索
王阳
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潍柴产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1 引言
目前,我国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既处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也置身于充满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大变局”中,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1]。廉洁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精神纽带,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物。革命文化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追求,共同构成廉洁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为新时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官德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廉耻思想四个维度,也为当代廉洁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理论资源共同构成了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在现实层面,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廉洁素养已成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表明,廉洁文化传播可以增强公众对腐败危害的了解,促使公众更坚定地保持廉洁行为,增强公众举报腐败的意愿[2]。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不仅局限于对公职人员的行为约束,而是以“全域覆盖、全民参与”为目标,将教育对象扩展至青少年、企业经营者、社区居民等多元群体。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腐败行为的滋生不仅源于制度漏洞,更根植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范。当廉洁成为全民共识,腐败行为将失去生存土壤。因此,在大学生走向社会前进行系统的廉洁教育,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双重意义。
2 方法路径
2.1 课程建设与就业指导融合
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具身认知”的转变。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课程设计系统化:如,在西华大学的实践中,党员志愿者组织观看了微视频《扣好廉洁从业“第一粒扣子”》,同时对《警示录》中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形成根源,警示大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这种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专业化:企业文化宣讲是重要环节,企业党员志愿者可以详细阐述企业作风,重点介绍廉洁文化的特色内容,让广大学子们感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同时向他们传递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例如,成都建工集团介绍的“三特”作风和企业廉洁文化,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中的廉洁要求。
教学形式互动化:开展紧贴实际的廉洁就业知识竞答,促使学子们对廉洁知识入脑入心、学以致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廉洁知识真正内化为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2.2 社会实践与体验内化
社会实践是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和内化廉洁价值观。多种实践形式包括:实地参观与体验:实地参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基层实践与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廉洁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服务中接受教育。
文化创作与传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创作廉洁文化作品。
2.3 校企协同与职场衔接校企协同是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特色,能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具体做法包括: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企业党员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讲解招聘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解答工作要点和纪律重点要求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企业文化融入教育:企业代表阐述企业廉洁文化要求,如成都建工集团强调:“一个合格的国有企业员工需要做到什么?作风形象、廉洁从业、团结友爱、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都是我们企业的坚实底板!”这种直接的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廉洁要求。
实习实践强化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践行廉洁理念,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为学生树立廉洁从业的榜样,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3 效果评估
3.1 教育成效与案例分析
多项实践表明,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纪委立足“教育链”与“成长链”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廉洁教育 + 职业导航”双轮驱动模式,将廉洁准则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助力毕业生校准价值坐标、涵养职业精神。通过庄严的廉洁从业集体宣誓仪式,引导毕业生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在明德守正中锤炼品格,在慎独慎微中践行初心,将廉洁自律意识转化为知行合一的职业操守。
枞阳县的廉洁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另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文艺搭台、阵地筑基、家风铸魂等多种形式,让廉洁文化扎根基层。这些实践不仅影响了社区居民,也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提供了深刻的教育体验,让廉洁价值观深入人心。
3.2 效果评估与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评估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从廉洁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评估等五个维度同向发力,以受众对廉洁教育的关注度与需求、受众参与度与主观效果评价、受众价值观塑造与行为选择三个环节为着力点,构建廉洁教育效果三级闭环评估模式。
基于公众感知的廉洁文化传播效果研究表明,公众认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和反腐题材的影视剧、记录片等媒介的廉洁文化传播效果较好]。这一研究结果为高校廉洁教育的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提示我们需要关注新兴媒体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效果评估还应该注重长期跟踪和反馈。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模式,能够使清风正气成为校园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
4 未来展望
4.1 技术创新与教育赋能
未来廉洁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廉洁教育模式,如某平台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廉洁信息的精准推送:向党政干部推送政策法规解读,向企业员工推送合规管理案例,向青少年推送廉洁主题动漫。这种“千人千面”的传播策略,使廉洁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廉洁教育提供了全新可能。如某企业廉洁展厅采用VR 庭审体验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警示教育效果提升 40% 。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廉洁从业的认识,增强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建立类似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体验廉洁决策的重要性。
新媒体平台也可通过短视频、H5 互动等形式,将廉洁故事转化为“破圈”传播的文化产品。这些创新形式值得高校借鉴,可以让廉洁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
4.2 体系完善与机制优化
未来廉洁文化教育需要更加完善的体系和机制保障。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协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廉洁典型示范引领作用[3]。高校应当将廉洁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而不是作为孤立的教育活动。如,郑州电专锚定“廉洁教育常态化、育人载体多元化、监督机制长效化”目标,持续推进廉洁教育创新工程:通过开发“廉洁+”跨学科课程群、打造沉浸式廉洁文化体验空间、建立师生廉洁行为正向激励机制等举措,推动廉洁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全领。这种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实践,为高校廉洁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廉洁教育还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机制。如,枞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把廉洁文化建设与乡土实际相结合,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传播清廉理念,让廉洁之风融入日常、浸润人心,为全县发展涵养风清气正的好生态。”这种多方协同、融入日常的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廉洁文化教育。
4.3 生态构建与文化浸润
廉洁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突破“重惩戒轻预防”的传统思维,通过价值引领、制度约束、技术赋能形成立体化防控体系。当廉洁意识内化为公民的道德自觉,外化为行为准则时,社会治理成本将显著降低,政治生态将持续优化。
高校应当营造浓郁良好的廉洁社会氛围,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根基。通过系列活动,如洪岗社区开展的“廉洁家风”评选活动,通过居民自荐和邻里推荐,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廉洁家庭,可以让廉洁价值观深入家庭和社区,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企业、专业机构协同发力。在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廉洁教育正从“说教式”向“沉浸式”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升级。当廉洁意识真正融入社会肌理,成为全民自觉,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必将永续长存。
5 结论
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通过课程建设、社会实践和校企协同等多维度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他们“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廉洁文化教育将更加注重精准滴灌、沉浸体验和生态构建,实现从“说教式”向“沉浸式” 、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这将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努力,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廉洁文化教育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溢. 新时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辽宁大学,2022.
2. 杜治洲 , 万超凡 . 基于公众感知的廉洁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1):68-77.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19.0298.
3. 孙泊 , 蒋露露 .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 实 践 路 径 [J]. 廉 政 文 化 研 究 ,2025,16(1):11-22. DOI:10.3969/j.issn.1674-9170.2025.01.003.
作者简介:
王阳(1995.8—),男,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专职辅导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