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海民俗文化视域下学校体育与道德法治教育融合的课程开发与研究

作者

周玮华

晋江市安海中心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 362261

引言

安海镇地处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俗体育传统,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如龙舟竞渡与拍胸舞及高甲戏武打等既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承载着深刻的道德内涵与规则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将地方民俗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性课程成为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将安海民俗文化融入学校体育与道德法治教育不仅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在体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及法治观念。

一、安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与体育教育的内在契合

(一)安海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德育功能

安海民俗体育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注入独特的德育内涵,龙舟竞渡活动体现团结协作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参与者需要在统一节奏中协调配合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及团队合作意识 [1], 拍胸舞作为安海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通过规范的动作要求与严格的表演秩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及自我约束能力。高甲戏武打表演融合武术技艺与戏曲文化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又通过剧目内容传递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价值理念的传播自然而然地将道德教育融入体育实践过程中实现身心并育的教育目标,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敬老爱幼与诚信友善及勤劳勇敢等道德品质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生动的载体与丰富的素材。

(二)民俗文化中规则意识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安海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规则意识与朴素的法治精神为法治教育提供本土化的文化资源,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制定严格的比赛规则与参与标准包括船只规格及人员配置与比赛程序等详细规定,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违规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体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民间庙会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制度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与行为规范维护着活动的有序进行展现自治管理及民主协商的治理智慧。安海地区传统的商贸文化形成诚信经营与公平交易的行为准则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系反映法治精神在民间的朴素体现,宗族文化中的家规族训虽然具有传统色彩但其中关于孝悌忠信及遵纪守法的要求与现代法治精神在本质上相通,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规则意识及法治元素融入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教育与法治熏陶培养守法意识及规则精神。

二、体育与道德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一)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多元教育融合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为安海民俗文化与学校体育及道德法治教育的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强调教育应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多元价值的统一,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文化精神内核的继承与发展,安海民俗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规则意识与道德品质正是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教育融合理论认为不同教育领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性体育教育的身体实践及道德法治教育的精神培养可以在文化载体中实现有机统一,民俗文化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能够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的情境及载体使抽象的道德法治理念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教育功能的协同发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2]。

(二)基于民俗文化的体验式教育实践模式

体验式教育实践模式强调学生在亲身参与及实际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品格的全面发展,安海民俗文化为这种教育模式提供理想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与龙舟训练与比赛在真实的团队协作中体验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在遵守比赛规则的过程中培养法治观念与公平意识,拍胸舞的学习与表演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体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及民族自豪感在严格的动作要求中培养自律精神与坚韧品质。高甲戏武打的练习过程融合身体训练与文化学习学生在模仿经典角色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道德故事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内化正义勇敢的品格特质,这种体验式教育模式突破传统说教式德育的局限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熏陶与法治教育实现认知及情感与行为的协调发展,民俗文化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特征为体验式教育提供丰富的情境及多样的形式[3]( 见图1)。

图1 基于民俗文化的体验式教育实践模式

三、安海民俗文化融合课程的设计框架与实施策略

(一)民俗体育课程的分层设计与目标定位

民俗体育课程的分层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低年段课程以趣味性与体验性为主导通过简化的民俗体育游戏及基础动作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在游戏规则的遵守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中年段课程注重技能习得与文化理解的结合学生需要掌握相对完整的民俗体育技能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技能练习中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发展协作精神与集体观念。高年段课程强调实践应用与价值内化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民俗体育技能还要能够组织及指导相关活动,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这种分层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的适配性实现体育技能及文化传承与品格培养的螺旋式上升。

(二)多元协同的教学组织与评价机制构建

多元协同的教学组织机制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学校体育教师与德育教师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协调设计融合性教学活动确保体育技能训练与道德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邀请安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参与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及authentic 的文化体验增强课程的文化厚度与教育感染力。建立与社区文化组织及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展示机会让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相互促进,评价机制需要体现多元化与过程性特点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评估其文化理解深度及道德品格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及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及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安海民俗文化视域下学校体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更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通过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科学设计融合性课程体系能够在体育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楼琴. 青少年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2024,(06):36- 38.

[2] 惠春 . 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J]. 办公自动化 ,2020,25(01):38- 40.

[3] 奉振 , 胡开菊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教育中的应用 [J].中国民族教育 ,2016,(10):69- 70.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晋江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安海民俗文化浸润下体育与道德法治“ 双向融合” 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 :JJ2025- ZX 0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