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村居参与与互动

作者

格桑央吉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西藏,萨迦县,857000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村居参与与互动的重要价值

(一)激发文化活力,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村居参与与互动是激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活力的核心动力,能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是群众的活动,只有村居群众主动参与策划、组织与实施,活动才能贴合群众兴趣与需求——例如结合村居传统民俗设计活动主题,根据不同群体(老人、妇女、儿童)需求设置活动内容,避免自上而下的形式化活动。同时,互动交流能让文化活动从单向观看变为双向参与,如通过民俗体验、文艺共创、趣味竞赛等互动形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交流中感受文化乐趣、获得情感共鸣,有效填补村居群众精神文化空白,缓解孤独感与疏离感,提升生活幸福感。

(二)强化村居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村居参与与互动,是拉近邻里距离、强化村居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在城镇化与人口流动背景下,部分村居出现邻里关系淡化、集体意识弱化的问题,而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活动策划阶段,村居群众共同讨论主题、分工协作,培养协作意识;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组队表演、集体游戏、互助服务等互动环节,打破邻里隔阂,增进彼此了解;活动结束后,共同分享体验、总结反馈,进一步巩固情感联结。这种参与与互动能让村居群众形成共同体意识,减少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为基层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村居参与与互动的现存问题

(一)参与意愿薄弱,群众主动性不足

当前部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面临村居参与意愿低、群众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活动沦为政府独角戏。一方面,活动策划脱离村居实际需求,部分基层单位在组织活动时,未充分征求村居群众意见,仅从完成任务角度设置主题与形式,如机械照搬上级模板、开展与村居民俗无关的活动,导致群众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渠道不畅,活动组织多依赖村居干部通知,缺乏便捷的反馈与参与平台,群众难以表达需求、参与策划;此外,部分群众存在观望心态,认为文化活动是年轻人的事或干部的事,主动参与意识弱,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制约参与度提升。

(二)互动形式单一,体验感与吸引力不足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形式固化、创新不足,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体验感较差。一方面,互动形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如文艺表演后的鼓掌互动、知识讲座后的提问互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沉浸式的互动需求;另一方面,互动忽视群体差异,未结合村居内老人、儿童、青壮年等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互动环节,如对老年人设置复杂的数字互动,对儿童设置枯燥的理论互动,导致部分群体想参与却参与不了;此外,互动深度不足,多停留在表面热闹层面,未设计能促进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深度互动,如缺乏民俗共创、集体公益等环节,难以让群众产生情感联结,活动结束后互动即终止。

(三)长效机制缺失,参与互动难以持续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村居参与与互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导致参与互动难以持续,活动效果昙花一现。一方面,缺乏常态化组织机制,部分村居仅在重大节日临时组织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无后续跟进,群众参与互动缺乏持续性;另一方面,缺乏激励与保障机制,对主动参与活动策划、组织的群众,未给予合理激励,难以调动长期参与积极性;同时,缺乏资源保障机制,活动资金、场地、设备多依赖临时调配,且缺乏专业文化人才指导,导致活动难以定期开展,参与互动的质量与频率无法保障,难以形成稳定的参与互动氛围。

三、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村居参与与互动的策略

(一)立足村居需求,拓宽参与渠道

以村居群众需求为核心,通过问需于民与渠道拓宽,提升群众参与主动性。首先,建立活动需求调研机制,在活动策划前,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村民议事会等方式,收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与兴趣点,确保活动主题、内容贴合群众实际,如针对老年人开展戏曲欣赏、针对妇女开展手工制作、针对儿童开展绘本阅读;其次,拓宽参与渠道,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如成立村居文化活动筹备小组,吸纳群众代表参与策划;设立线上反馈群,方便群众随时提出建议;鼓励群众自主申报活动项目,由基层单位提供资源支持,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主导;此外,加强活动宣传,通过村居广播、公告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提前宣传活动内容与参与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兴趣。

(二)创新互动形式,增强体验感

结合村居特点与群众需求,从形式、内容、场景三方面创新互动,提升活动吸引力与体验感。在形式创新上,突破传统模式,引入沉浸式、共创式互动,如组织村居民俗共创活动、开展趣味竞技互动、设置情感分享互动,让互动从单向回应变为双向共创;在内容创新上,结合村居特色与时代主题,设计差异化互动内容,如围绕村居传统民俗设计民俗体验互动,围绕生态文明设计环保实践互动,让互动既有乡土味又有时代感;在场景创新上,打破固定场地限制,将互动场景延伸至村居广场、田间地头、文化小院,如在田间开展农耕文化互动,在文化小院开展邻里茶话会互动,让互动更贴近群众生活,增强代入感与亲切感。

(三)构建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参与互动

通过机制建设,为村居参与与互动提供长期保障,避免活动一阵风。首先,建立常态化组织机制,制定村居群众文化活动年度计划,明确活动频率(如每月一次小型活动、每季度一次大型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与村居重要节点,形成固定 + 灵活的活动体系,确保参与互动持续开展;其次,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设立村居文化积极分子最佳互动组织者等荣誉,对主动参与策划、组织、互动的群众给予表彰与物资奖励;为参与活动的群众提供必要支持(,降低参与门槛;同时,引入专业文化人才,为活动提供指导,提升参与互动质量;最后,建立资源整合机制,统筹基层政府、村居集体、社会力量的资源,如争取政府文化专项资金支持,利用村居闲置场地作为活动空间,引入企业赞助活动物资,形成政府引导、村居主导、社会参与的资源保障体系,为持续参与互动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村居参与与互动,是激活文化活力、强化村居凝聚力、助力基层治理的关键。当前存在的参与意愿弱、互动形式单一、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虽制约活动实效,但通过立足村居需求、创新互动形式、构建长效机制,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未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需进一步回归群众本位,让村居群众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深度互动中凝聚村居力量,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莉 . 基层文化馆赋能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16):1-3.

[2] 丁海霞 .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陶瓷彩绘活动的组织策略 [J].江苏陶瓷 ,2025,58(03):79-80.

[3] 傅佩蓉 . 新时期基层文化馆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 参花 ,2025,(1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