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C4D 和 AIGC 技术的范仲淹数字人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吴梦园 王哲(通讯作者)

南通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面临“保护难” 与 “传播窄” 的双重挑战。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依赖文献记载、口耳相传与实体展览,不仅难以突破时空限制,更无法满足当代受众对 “沉浸式”“互动式” 文化体验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数字化已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路径,尤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名人文化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撑。

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范仲淹的文化传播仍以书籍、纪录片、静态展览为主,缺乏能让受众直观感知、深度互动的载体。基于此,本文开展 “前沿数字技术与历史名人文化深度融合” 的创新性研究,以范仲淹为原型,系统探讨如何运用 C4D 三维建模技术与 AIGC 技术,完成历史名人数字人的设计与应用,旨在通过技术赋能,让范仲淹的人物形象与精神思想以更鲜活的形式 “走进” 当代社会,同时为其他历史名人的数字化传承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本研究围绕 “范仲淹数字人设计与应用” 展开,分为资料收集与整理、数字化技术选型、形象重建、思想与事迹演绎四大核心环节,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研究闭环。

(一)范仲淹相关资料的系统性收集与考据

资料收集是确保数字人 “历史真实性” 的核心前提,需从 “文献记载”“文物佐证”“学术研究” 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维度:文献资料收集。梳理《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诗文集、同时期文人对范仲淹的记述等史料,提取其外貌特征、服饰风格、行为举止等关键信息;

第二维度:文物与图像资料收集。整理现存与范仲淹相关的文物、宋代绘画、博物馆藏北宋服饰实物等,为外貌与服饰复原提供实物佐证;

第三维度:学术成果考据。参考历史学界关于范仲淹生平研究、宋代服饰制度研究、北宋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确保资料解读的准确性,避免因史料误读导致数字人形象偏离历史背景。

收集完成后,需建立 “范仲淹数字人资料数据库”,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如 “外貌类”“服饰类”“事迹类”等,为后续技术环节提供精准的内容支撑。

(二)数字化呈现技术的选型与适配性分析

当前文化数字化技术种类繁多,需结合 “范仲淹数字人” 的应用场景与技术特性,筛选最优技术组合:

首先确定核心技术。选择 C4D 作为三维建模核心工具,其优势在于可实现高精度人物建模,且支持实时渲染,能快速生成符合 “超写实”要求的数字人基础模型;同时引入 AIGC 技术,用于辅助生成人物细节与场景素材,提升设计效率与创意丰富度;

其次适配辅助技术。针对数字人 “互动性” 需求,适配实时动作捕捉技术,用于捕捉真人动作并映射至数字人,实现数字人表情与肢体动作的自然呈现;针对 “沉浸式体验” 需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人互动场景;

最后测试技术兼容性。验证 C4D 模型与 AIGC 生成素材的兼容性、动作捕捉数据与数字人模型的匹配度,确保各技术环节无缝衔接,避免因技术适配问题影响数字人最终效果。

(三)范仲淹数字人的形象重建

形象重建需平衡 “历史真实性” 与 “视觉吸引力”,分为 “基础建模”“细节优化”“艺术加工” 三个步骤:

第一是基础建模(基于 C4D)。以资料数据库中的外貌特征为依据,使用 C4D 的 “细分曲面” 工具构建数字人头部、躯干的基础模型,重点还原范仲淹的面部轮廓、五官比例;参考北宋官员服饰制度,构建官服、常服的基础模型,确保服饰形制符合历史记载;

第二是细节优化(结合 AIGC)。使用 AIGC 技术生成面部细节素材,导入 C4D 中进行贴图处理,提升面部真实度;针对服饰纹样,通过 AIGC 生成多种设计方案,结合史料筛选最优方案,再通过 C4D 的 “纹理烘焙” 技术实现纹样的精细化呈现;

第三是艺术加工与动态调整。在确保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数字人形象进行适度艺术优化,增强视觉吸引力;通过 C4D 的 “关键帧动画” 工具,为数字人设置基础动作,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实现数字人行走、交谈等复杂动作的自然呈现。

三、研究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为历史名人文化活化提供新范式

本研究通过数字人技术,将范仲淹的 “人物形象” 与 “精神思想”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数字化载体,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例如,通过 VR 互动体验,用户可 “穿越” 到北宋时期,直观感受范仲淹的生平事迹;通过 AIGC 驱动的对话功能,用户可深入了解 “先天下之忧而乐而乐” 的精神内涵。这种 “技术 + 文化” 的模式,不仅能提升受众对范仲淹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更能为孔子、苏轼等其他历史名人的数字化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方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活态传承”。

(二)技术应用价值:拓展 C4D 与 AIGC 的人文领域边界

当前 C4D 技术多应用于影视特效、产品设计等领域,AIGC 技术多聚焦于内容创作(如文案、绘画),二者在历史名人数字人设计中的融合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 “C4D 建模 + AIGC 细节优化”“C4D 场景构建 + AIGC 内容生成” 的技术路径,验证了两项技术在人文领域的适配性与可行性,不仅丰富了数字人设计的技术手段,更拓展了 C4D 与 AIGC 的应用边界,为后续 “技术赋能人文研究” 提供了技术参考。

(三)学科交叉价值: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

本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计算机科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通过 “史料考据 - 技术选型 - 形象设计 - 应用开发” 的研究流程,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例如,历史学为数字人提供 “真实性” 依据,计算机科学为数字人提供 “技术实现路径”,设计学为数字人提供 “视觉吸引力” 保障。这种跨学科研究模式,既能推动人文研究向 “数字化、智能化” 转型,也能促使技术研究更注重 “人文关怀”,实现 “技术服务于文化” 的核心目标。

研究验证了 C4D 与 AIGC 技术在历史名人数字人设计中的适配性,同时实现了 “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的核心目标 —— 让范仲淹的人物形象从 “史料记载” 走向 “数字鲜活”,让其精神思想从 “文字解读”走向 “互动感知”。此外,本研究形成的 “史料考据 + 技术实现 + 场景应用” 研究框架,也为其他历史名人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吴梦园(2004.7-),女,汉族,籍贯:安徽阜阳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

王哲(通讯作者)(1992.3-),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 ,讲师、工艺美术师,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项目: 2026 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项目《基于C4D 和AIGC 的范仲淹数字人形象设计与制作》项目编号:BS202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