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创新架构与实践探索

作者

唐磊岩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研究》ZJB1424167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章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于 “大思政课” 视域下的创新架构与实践探索。鉴于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学生多元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文章从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创新架构;通过推进校社协同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强化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实践。力求提升思政课质量与实效,助力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创新架构;实践探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面临多元思潮冲击与社会快速变迁挑战,其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焦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它能塑造学生积极人格,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意识。“大思政课” 理念应运而生,其全面、系统、实践特性,打破传统思政课局限,整合资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架构与实践探索指明方向 。​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在 “大思政课” 视域下的创新架构​

(一)整合多元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各种教学资源。校内整合各学科知识,把专业课和思政课结合起来,诸如在机电专业课中加入工匠精神思政要素;校外主动与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协作,选取实际案例并运用资源;线上运用大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资源,诸如中国大学MOOC上的优质思政课程;线下安排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充实教学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电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职业道德事例来讲授思政知识;实施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开展思政相关的项目,如制作校园文明主题的宣传视频等,锤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应用能力;开展情境模拟教学,设置职场或社交之类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的认知,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在学校里,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定期交流,共同制定育人计划,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协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线上交流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学生思政学习状况,形成家校教育的联合力量;积极与社会各界协作,邀请企业专家、劳动模范等到学校举办讲座,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接受思政教育。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在 “大思政课” 视域下的实践探索

(一)推进校社协同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与社区合作,着力构建深度融合的实用教学体系。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各类社区志愿帮扶活动,以关爱孤寡老人为例,学生定期前往社区敬老院,帮老人打扫房间、陪聊天解闷、表演文艺节目。在此期间,学生亲身领悟到关爱他人、敬重老人的重大价值,社会责任在细微举动中得以强化。环保宣传亦是如此,学生走上街头,向住户发放环保资料、举办垃圾分类专题展、开展环保知识竞赛,通过实际行动引导社区民众提升环保意识,学生自己也在活动策划和实施中,加深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社区合作开展文化活动时,以红色文化进社区为例,从活动前撰写剧本编排节目,到中间进行场地布置与宣传推广,再到最后组织表演及收集效果反馈,学生全程深入参与。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精心创作红色故事剧本、反复排练节目,力求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精彩呈现。这期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涵体会更深,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学校与社区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基地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包括学校的思政课老师和社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校的理论教学资源与社区的实践资源相互补充,切实做到协同育人。

(二)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

学校为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拓展思政课的教学范围。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精心塑造虚拟思政教学环境,虚拟红色纪念馆便是极具代表性的成果。馆内依靠3D建模、全景展示等技术,生动重现了革命历史场景,陈列着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学生戴上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历史现场,能够自主游览展厅、听取语音解说、参与互动问答,切身体验到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极大地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直观认知。

户外实地教学为学生带来接触历史、认知历史的契机,学校周边的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成为思政课的有效拓展。每年学校都会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两三次实地考察活动。当抵达本地的抗战烈士纪念馆时,专业的讲解员结合馆内陈列品、史料生动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们驻足观看珍稀藏品、认真聆听讲解,被先辈的牺牲精神深深触动,爱国情怀在内心激荡涌动。

依托网络直播平台,学校思政教学团队频繁举办线上思政讲座和交流活动。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精英担任嘉宾,主题贴近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新时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担当”之类的话题。每次讲座设置线上互动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弹幕或留言等方式随时提问、发表见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例如可以加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室,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探寻“大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新路径,对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引进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员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从而促使教师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占比,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小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促使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并增进自我认知。吸纳企业和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评价,从多个视角考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和公正,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从“大思政课”的视角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经过体系重构和实践探索,整合各类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协同育人、拓展教学空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制度,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实用价值。今后还需持续推进改革进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探索新思路,为培养既有道德修养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参考文献

[1]蓝海南.类型教育视域下区域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究 [J].广西教育 ,2024(24):39.

[2]闫红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4(3):28.

作者简介:唐磊岩 (1987.07-),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研究方向: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