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得,“语”劳同乐
冯舜倩
江苏省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 215400
【摘要】将小学语文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感。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现劳有所得,“语”劳同乐的教育目标。本文探讨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小学语文与劳动课程相融合的意义。通过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语文教材是承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小学语文与劳动课程相融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更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当前的学生群体中,许多人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将书本知识视作知识的全部。学生虽然能够准确地读出每个字的发音,也能书写所认识的字,但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劳动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与劳动课程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真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劳动中真正明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与劳动课程的有效融合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实践,做到劳有所得,“语”劳同乐。
二、“语”劳同乐的路径
1.深挖教材,培养劳动意识
语文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教师就要用好、用对语文书,语文书中有很多文章都蕴含劳动要素,如果将这些文章进行整合,教材就是推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选取一些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身上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客足足多一倍,但却总能不声不响的走到游客的前面去的挑山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试着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线,通过图画直观感受挑山工的艰辛,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挑山工挑着这么重的担子,走的路又比游客足足多一倍,为什么还能走的比游客快呢?将描写挑山工的部分和游客部分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挑山工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挑山工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形象及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对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两类不同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也可以将不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对比阅读。例如《寒号鸟》、《守株待兔》这类刻画懒惰人物形象的文章,与《慈母情深》、《挑山工》等描写勤劳能干的人物形象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寒号鸟因为懒惰,总想着等明天再做窝,但太阳一出来,它又贪图享乐,拒绝搭窝,最终只能悲惨地死在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而守株待兔的人也想着不劳而获,守着树桩,只想依靠运气,最终一无所获。寒号鸟和守株待兔之人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反面教材作用,不管《慈母情深》中吃苦耐劳的母亲还是脚踏实地的挑山工,将这些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赏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美好的生活。他们也能从勤劳的人物形象中汲取力量,学会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
2.拓展教材,体验劳动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将劳动教育停留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层面,可能会导致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学生的劳动水平依然停留的简单的劳动活动,而无法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劳动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那怎么样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呢?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完成观察日记,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家试着完成“绿豆成长史”的过程记录。在三四天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分享,有的同学表示在父母的帮助下,第三天绿豆宝宝们就成了一个可爱的小逗号,成功长出了芽;有的同学非常沮丧,因为资料查的不够清楚,他试了两次,绿豆依然没有成功的发芽;也有的同学,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吸取的经验后成功了。在后续的交流中,学生由自己的真实的实践经历,想到了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只是让绿豆发芽,在这过程中就困难重重,而农民伯伯种下一颗种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果实,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真实的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不易,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激发内心珍惜粮食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3.依托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具有劳动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把劳动教育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去年春天,学校开展了“最美花圃”的评选活动,同时每个班级也分到一块小小的种植花圃,学生们对此兴致勃勃,他们纷纷建言献策,最终一致决定先种难度系数较低的生菜,并给花圃的一面插上支架,种植蔷薇花,来年春天蔷薇花的藤蔓就会顺着支架攀爬,绽放出艳丽的花朵。同学们自主领取了守护生菜的任务,在课余时间纷纷来到种植基地,体验翻土、播种、施肥、浇水……在学生自主管理下,原本荒芜的空地,探出了绿色的小脑袋,第一棵生菜苗破土而出,随后第二棵、第三棵……越来越多的生菜苗挤满了小小的花圃。那一节班会课,学生们围在花圃周围,欢呼雀跃,这就是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班级里也开展了题为《关于生菜的一生》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与生菜共同成长的这段特殊又难忘的经历,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关注生菜的变化,体验劳动的乐趣。学生将劳动的经历以文字或是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无论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还是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都有着诸多的优势。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两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方法,着力于立足新时代的教育大环境和大背景,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与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