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种背景下抢险救援人员综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柏孟廷
乌鲁木齐校区
一、多灾种特点及对救援人员能力的需求分析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灾害情境已不再是孤立的单一事件,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多灾种”复合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灾害的并发性。如地震后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特大暴雨并发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多个灾害等;其次是灾害的链发性。是指一个灾害事件的发生会引发生态连锁灾害链,如台风 $$ 风暴潮→堤坝溃决→化工园区泄漏→环境污染灾难链;然后是灾害的叠加性,是指不同灾害或多次灾害在同一地区先后发生,导致灾情叠加性放大,救援环境极端复杂化;最后是灾害情境的不确定性,灾情信息瞬变,救援现场恶劣危化程度高,对救援行动的精准性和机动性要求非常高。多灾种的这些新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救援行动的作业环境与任务属性,对一线抢险救援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阶需求,
一是复合化知识结构的需求。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只懂灭火、只会破拆”,还要掌握地震、水旱、地质灾害、建筑坍塌等不同灾害的成因、特点以及处置技术原理、流程。二是系统化决策研判能力的需求。面对复杂灾害事故现场,救援人员(特别是指挥员、骨干)必须具备很强的现场风险评估与形势研判能力,能准确识别原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事故的风险,能研判灾害链发展趋势,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出科学、高效的救援决策,分配资源和力量。三是跨界化协同处置能力的需求。多灾种救援必然是多方队伍(包括消防、武警、医疗、环保、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等)协同作战,救援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了解和融入联合指挥部的行动和决策体系,实现行动的无缝衔接与紧密合作。四是精准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在恶劣环境中受领任务,也对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地震废墟空间狭小的情况下,精准定位幸存者,确保不对幸存者的施救造成二次伤害;在危化品泄漏区域,不仅要做好堵漏工作,还要做好自我防护与避险等等,这些都对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五是心理适应和抗压能力的需求。灾后环境惨烈,救灾时间长、强度大,危险性极强,救援人员须具备超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镇定、清醒的头脑。
二、现有救援人员能力培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我国已建立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干、专业力量为协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抢险救援体系,并在人员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面对多灾种的新挑战,现有的培养体系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深层次问题。
1. 课程设置:偏重单一灾种,缺乏综合性设计
当前许多抢险救援培训课程的设置仍以“灾种”为界,如独立的灭火、抗洪、抗震救援课程。课程内容之间相互割裂,缺乏将多种灾害风险、情景交织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关于灾害链、风险系统性评估、多力量协同指挥等内容的课程严重不足。导致救援人员知识体系呈“碎片化”,难以形成应对复杂局面的整体思维和能力。
2. 训练方法:形式大于内容,实战化水平不足
训练模式仍较多地依赖于理论讲授、技能分解操练和预设脚本的演练。虽然近年来加强了实战化演练,但许多演练场景过于理想化,预案痕迹明显,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足。缺乏能够模拟真实灾害现场复杂信息、多重压力、资源受限和意外频发的“沉浸式”高保真训练。训练中的“磨刀石”角色不够锋利,无法有效锤炼救援人员在真实混乱环境
下的临机决断和应变能力。
3. 培训师资:来源相对单一,复合型教官稀缺
培训师资多来源于系统内的资深指挥员或技术骨干,他们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知识结构可能局限于自身经历的灾种和领域。既精通多灾种理论,又拥有跨领域实战经验,同时还掌握现代教学与模拟技术的“双师型”复合教官极为匮乏。师资力量的单一性直接制约了培训内容的前沿性和综合性。
4. 考核评估:标准模糊僵化,重技能轻思维
现有的考核评估多以单项技能达标、理论笔试分数和流程完整的演练作为主要标准。这种评估方式侧重于对规定动作的完成度,却难以有效衡量救援人员在复杂情境下的风险评估、决策优化、团队协作和创新应变等关键能力。评估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其综合能力水平,甚至可能引导训练走向“应试化”,与实战需求脱节。
三、多灾种背景下抢险救援人员综合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为应对多灾种挑战,必须对现有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性的改革,构建一条科学、高效的救援人员综合能力提升路径。
1. 优化课程体系:从“单灾种”向“全灾害”转型
构建“基础通用 + 专业模块 + 综合应用”的阶梯式、模块化课程新体系。基础通用模块:面向所有救援人员,开设涵盖自然灾害学、事故致因理论、风险管理、应急指挥基础、现场急救、信息通信技术、心理学基础等通识课程,打造坚实的能力基座。专业模块:根据职责分工(如指挥员、搜索员、破拆员、医疗员等)和常见灾种,设置深入的专业技能课程,但要求所有人员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必须选修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促进知识交叉。
2. 创新训练方法:从“演为看”向“练为战”转型
大力推广基于真实场景、注入不确定性的“实战化、模拟化、对抗性”训练方法。高标准模拟训练设施建设:建设或升级集成地震废墟、倾斜建筑、地下空间、化工装置、水域环境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训练基地,运用VR/AR、声光电烟等技术模拟灾害现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冲击,营造高保真训练环境。“无预案”导调式演练:大力推行“红蓝对抗”演练模式。由导调组(蓝军)扮演灾情和突发状况,随机注入信息中断、装备故障、群众阻挠、次生灾害突发等复杂情况,极大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每一次重大演练和实战救援后进行系统、深入的复盘,将其中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新的教学案例和训练内容。
3.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型
打造一支来源多元、结构合理、能力复合的高水平教员队伍。从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大学、高科技企业乃至国际先进救援组织选聘特邀专家,引入前沿理论、技术和视角。推行“双师”结构团队:组建由经验丰富的实战指挥员与理论功底扎实的院校专家共同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备课、同堂授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
结论与展望
多灾种背景下的抢险救援工作,是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终极考验,而救援人员的综合能力则是决定救援成败的核心要素。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战为牵引,勇于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课程体系、训练方法、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协同性改革,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的综合能力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