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的策略

作者

文雅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中学 广东珠海 519000

由于文章是作者性灵的自由体现,所以写作教什么,怎么教,一直都是广大教师苦苦探寻的难点。在审清题目的前提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而在选材之前,还应有“素材积累”这一工作,不然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然而,许多同学平时并未有素材积累的意识,也不知道相应的方法,甚至我们教师也并未过多提及。这就对我们写作素材积累的教学提出了期待和要求。本文将以亲情类素材为例,浅探其教学策略。

一、回归教材课文,关注内容要素

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亲情类素材,是指包含这类人、这类情的元素的素材。这类素材究竟要积累什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留心什么?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方向指引。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课文是编者们反复精选,并且已经获得时间检验的经典佳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

从教材所选的人物来看,狭义的亲情类素材的包括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类素材不胜枚举,无需赘述。广义的亲情类素材则可以包括非血缘关系,但感情深厚的人,以《阿长与< 山海经>》为代表。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被鲁迅亲切地唤为“长妈妈”。她虽非鲁迅的亲人,但却能做到亲人所不肯或者是不能做的事。叔祖懒于翻找,父亲无法认同,母亲或难寻得的《山海经》,竟被大字不识的阿长寻来了。这一声“长妈妈”,蕴含了双方温情而深沉的爱,也是鲁迅对她致以的崇高敬意与感激。由此触类旁通,虽非亲人,但是做了亲人所难以做到的事,予以亲人一般关爱的人,也可以称之为“亲人”。这予以学生以新的思考角度,也为作文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可能。

从叙述内容来看,包含亲情类素材的课文往往从一件或者多件事进行叙述,还有部分结合物象进行叙述。比如《散步》叙述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然后遇到分歧,最终互相迁就;《回忆我的母亲》则追忆了母亲劳作、教导“我”读书、支持“我”革命等多项事迹;《荷叶·母亲》是冰心写的一首散文诗,篇幅不长,并未详细叙述我与母亲的具体事例,这虽然和考场作文的要求不相符,但是其中由荷叶、莲花联想到母亲与我的技法,可以启发我们在叙事的过程中结合物象甚至细节去彰显和亲人之间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素材积累有几个基本的思考要素:人物、事件、物象以及物象与人的关联。

二、找寻事件角度,梳理文章主旨

亲情犹如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我们沁润其中,却又因为它的无形无色而常常忽略。如何让那份爱显现出来,让作者感知,让读者感知,我们同样可以回到教材课文,对课文的事件进行理性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找到思考的角度。

首先一类,也是最主要的一类事件,是在矛盾冲突过后,由某一个举动或者细节领悟到关爱事实,此处通常会暗藏作者心情的变化。例如《背影》,正好写于父亲老境颓唐,父子关系不同以往,暗藏矛盾的时候。但是在送别儿子远行之时,父亲艰难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使得关爱具象化,让“我”对父亲的情由不以为然、暗笑不耐烦转为愧疚,领悟到父亲那平凡朴实的爱。又如《秋天的怀念》,“我”因为双腿瘫痪对生命绝望,以冷漠、暴躁的态度伤害母亲,直至母亲逝世以后才知晓她早就是肝癌晚期,这一真相让“我”由冷漠转而顿悟到母亲隐忍的爱,重燃“好好儿活”的信念。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与亲人之间亦有充满矛盾的时刻,这将提醒他们关注发生矛盾时周遭的细节,或是一杯牛奶,或是伫立凝望的身影,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真实的、

动人心弦的素材。

另一类事件,则是在平时生活中感触到亲人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这一类事件通常着重于通过事件刻画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文章选用了许多事例来刻画母亲的勤劳,重视教育,支持“我”的革命事业。这种关爱是比较清晰明显的,而有些关爱则需要增长了一定的阅历后才能感触到,往往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要刻画时间给亲人带来的变化。例如《台阶》,父亲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民,劳苦一生只为建造台阶,幼时的“我”并不明了其中的深意。直到台阶建成,父亲老去,“我”也长大,这时“我”才懂台阶背后的所承载的尊重与责任。这提醒他们在感触到家人的付出后,要有意识地记录,感受亲人的伟大品格。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知道该留心生活中怎样的事件素材。当素材记录下来后,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地运用,在积累时还需要更进一步思考,面对这一事件我有什么感悟,这往往就关涉到文章的主旨。

教材已经给予我们非常丰富的范例,首先可以阐述哲理,比较典型的《散步》,阐释了中年人的责任与生命的延续传递;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父亲的鼓励与帮助下,“我”从悬崖上慢慢下来,从此明白了任何目标都可以一步步完成,获得成长。其次,还可以抒发情感。抒发情感时既可以只有情,比如对父母的感激、赞叹、怀念、愧疚,也可以将情感与哲理结合在一起。

三、立足生活积累,丰富各自素材

关于素材积累,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也就是说,生活是积累素材的源泉,学生需要系统性地收集转化生活素材,同时素材要个性化,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路。

首先,以小日记的形式,引导他们自觉观察和回顾一天所发生的事,破除对于生活的“钝感”,有意识地去捕捉、感知家庭、校园、社会等多个场景下发生的事件。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记录对这一事件的感悟,触发了自己何种情感?对自己有何启示?是否揭露出某种人生规律和哲理?这一步可将自己的经历体验升华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是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其次,每周请同学进行素材分享,借他山之石,丰富自己的素材。通过同学的分享,可以引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素材的联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感触较深的,“拿来主义”,改编后为己所用。同学们也可以对分享的素材提出自己的不同感悟和见解,帮助分享者进一步挖掘素材的内涵意义。在此过程中,都能丰富各自的素材积累库,实现个性化积累。

最后,指导学生定期整理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建立规范且完备的分类索引体系,形成素材积累簿。从而实现素材的有序化管理,便于日后高效检索与调用。

四、结语

长久以来,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我们常常只注重于教学生技法,却忽略了大厦的建立需要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此次教学浅探以亲情类素材为例,可以举一反三,贯通至其他类素材的分析中,予以广大同行新思考,提升教学水平,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