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植物生产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郭勤英 田春丽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451450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与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植物生产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植物生产环境》作为该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不仅是传授植物生长环境调控知识、培养农业实操能力的关键载体,更是厚植学生三农情怀的重要平台。当前,落实“三全育人”要求需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结合河南农业大省地域特色,探索适配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协同育人,助力培养扎根基层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植物生产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锚定“三维协同”思政目标,紧扣农业人才培养本质
课程思政目标需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同向同行,结合高职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细化为“国家战略认知、职业素养培育、价值观念塑造”三个维度:在国家战略认知层面,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三大核心,结合河南“中原粮仓”的地域定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 10% 以上,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让学生理解“学好植物环境调控,就是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在职业素养培育层面,对接“ 1+X′ ”证书标准与农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习惯,如实验实训中强调土壤采样的规范性、田间调查的严谨性;在价值观念塑造层面,以“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为鲜活案例,如 2020 届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王某,回豫东农村创办家庭农场,运用课程所学的土壤肥力调控技术实现小麦亩产提升 15% ,带动5 户农户增收,引导学生树立“立足三农、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二)深挖“模块适配”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内容矩阵
课程大纲涵盖“概述、土壤、水分、温度、光、气候、养分、实验实训”8 大模块,需针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特点,精准挖掘与之适配的思政元素,形成“模块—知识点—思政点”的对应关系:在“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调控”模块,讲解“土壤团粒结构培育”时,引入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与《耕地保护法》,结合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截至2023 年河南高标准农田面积超7500 万亩),让学生理解“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的根基”;在“植物生长与水分环境调控”模块,分析“土壤水分有效性”时,结合河南“华北缺水区”的水资源现状,介绍河南推广的“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渗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理念;在“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调控”模块,解读“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时,穿插“春分播种、芒种收割”的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在“实验实训”模块,通过“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土壤酸碱度测定”等实操任务,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以及“分工协作、数据真实”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双线融合”教学路径,实现知识与思政同频共振
以“专业知识线”为载体,“思政价值线”为灵魂,设计“导入—讲授—拓展”的三阶融合路径:在导入环节,用“思政情境”激活学习兴趣,如讲解“植物生长与养分环境调控”时,播放“河南种粮大户用科学施肥技术实现‘吨粮田’”的新闻片段,引出“化肥减量增效与生态保护”的思政点;在讲授环节,用“知识点 + 思政点”的串联方式自然渗透,如讲“氮磷钾肥料施用”时,先讲解肥料性质与施用方法(知识),再分析“化肥过量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现实),最后关联“国家‘双碳’目标与绿色农业发展”(思政),让学生理解“科学施肥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生态责任”;在拓展环节,用“任务驱动”深化思政认知,如课后布置“调研家乡农田的水分利用现状,设计节水方案”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服务三农”的理念。
二、高职院校《植物生产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应用策略
(一)立足“课堂主阵地”,实现思政融入常态化
课堂是思政育人的核心场景,需通过“环节设计”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在理论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认知,如讲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时,以“河南 2021 年特大暴雨后,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开展灾后补种”为例,让学生感受基层农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采用“小组讨论”深化思政思考,如在“光环境调控”模块后,组织“设施农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职业定位”;在实训课堂中,通过“规范要求”渗透职业素养,如“土壤容重测定”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称量、记录,培养“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通过“过程引导”强化劳动精神,如田间采样时,教师带头弯腰铲土、清理杂草,引导学生克服“怕脏怕累”的心理,体会“农业生产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劳动”。
(二)依托“实践主战场”,强化思政体验具象化
高职农业类专业强调“知行合一”,需将思政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感受三农情怀:在校内实训中,打造“思政实践场景”,如建立“校园绿色试验田”,让学生分组负责小麦、蔬菜的全周期环境调控,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体会“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在校外实训中,对接“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如与河南新乡的农业合作社合作,让学生参与“绿色水稻种植”项目,协助农户监测土壤肥力、调控灌溉水分,在实践中理解“绿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邀请“基层农技人员进校园”,如邀请扎根县域农业农村局20 年的农技专家,分享“如何用环境调控技术帮助农户解决减产问题”的经历,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技人员的价值”。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思政育人实效
传统评价侧重知识掌握,需加入“思政维度”,形成“知识 + 能力 + 思政”的三维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记录思政成长,建立“学生思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家国情怀表达”(如“如何为河南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发言)、实践中的“劳动表现”(如田间实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情况)、课后任务中的“思政践行”(如节水方案的创新性、乡村调研的深度);采用“增值性评价”关注思政进步,对比学生开学初“对三农的认知”与学期末“职业规划中的三农定位”,评估其“服务三农”情怀的提升;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确保公平客观,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同学互评”(评价团队协作表现)、“实践基地评价”(评价职业素养与劳动态度),如合作社负责人对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技术应用能力”打分,让评价更贴近农业岗位需求。
三、结束语
《植物生产环境》融入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元素叠加”,而是要立足高职农业类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将“国家战略、三农情怀、职业素养”融入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模块适配”的思政元素挖掘、“双线融合”的教学路径设计、“田间地头”的实践体验、“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调控知识的同时,真正树立“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理想,成长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恩惠 .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J]. 教育界 ,2025,(16):11-13.
2. 王萌 , 杨丽华 , 刘媛媛 , 等 .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11):105-108.
3. 曹洪侠 .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路径探索[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27(04):61-65.
4. 郭勤英,1985 年 10 月,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教育,思政,
第二作者 田春丽,女,1982 年1 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建设。
1. 2025 年教学质量工程 项目类别: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名称《植物生产环境》,项目编号:HNNZSZ-2025-07
2.2024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双驱动、三融合、四支撑:培养乡村振兴数字新农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636
3.2024-2025 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潘安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策略研究)编号:24HNFY- LX184
4.2024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工匠实验室建设背景下现代种业现场工程师培育与实践)编号:2024SJGLX0896
5.2024 年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名称:“大思政课”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ZZ2405T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