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文化视域下湖南花鼓戏演员的角色塑造特征

作者

黄铁蛟

浏阳市花鼓戏传承保护发展中心 410300

一、引言

湖南花鼓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其表演过程当中角色塑造起核心作用还是传播地域文化重要途径,就目前学术研究状况而言,大部分针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唱腔等相关领域,而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分析角色塑造方面存在欠缺,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收集法与田野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生旦丑这些角色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索演员融入地域文化各要素塑造角色并最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特点的情况。

二、湖南花鼓戏演员的基本角色类型与传统表现样式

2.1 小生、小旦、小丑等主要行当的传统定位与功能

在湖南花鼓戏的传统角色体系里,小生、小旦和小丑占据关键位置,其中小生一般用于塑造年轻男性形象,像在《刘海砍樵》剧目中,刘海凭借质朴善良与勤奋勇敢特质,呈现出湖南民间年轻男子理想化形象,其角色设定不但促使爱情这一主要线索发展,更担负传扬传统美好品德之责;小旦多数时候扮演年轻女性,如《打铜锣》里林十娘这一角色刻画得极为鲜活,其具有爽朗泼辣与精明干练性格特点,经小旦演员精彩演绎,将湖南农村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及内心情感世界展现出来;小丑主要以风趣逗乐为突出特点,在《张先生讨学钱》里,张先生角色通过极具夸张性的表演方式及诙谐可笑的言语行动,对一些社会现象予以讽刺和批判,在活跃舞台氛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底层民众所具备的生活智慧。

2.2 “花鼓腔” 唱念特征与角色情感表达的融合

极其典型的湖南花鼓戏唱腔体系“花鼓腔”,带有浓厚湖南民间音乐特点,曲调节奏轻快富有活力、音域处于合适范围便于传唱,在角色情感呈现层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如在《补锅》作品里,女主角兰英表现对爱情执着态度时,借助高八度唱腔搭配激昂节奏将角色内心炽热情感淋漓尽致展现,抒发委屈情绪时运用低回婉转旋律结合细腻行腔栩栩如生传达哀怨之情,并且在唱念中的湖南方言发音进一步强化角色地域真实氛围,让观众更直接体会角色所处文化环境以达成情感共振。

三、地域文化视域下演员角色塑造的个性化特征

3.1 方言语调与地域性幽默感在丑角塑造中的体现

湖南地区方言所具备的丰富多样语调层次与别具一格词汇体系,为丑角形象塑造提供着与生俱来的喜剧要素;湘语里短促且有力的入声字特点,搭配方言特有的俚语和歇后语,构成着一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语言节奏;演员们凭借对声调高低与语速快慢的精确掌控,将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幽默成分提炼为舞台表演所需喜剧元素;像长沙方言里“策”(调侃之意)、“拌矮”(示弱之意)等词汇,经演员夸张演绎后,能迅速唤起观众对语言文化的记忆。

就拿花鼓戏经典剧目《张先生讨学钱》而言,其主角张九如这一角色的塑造堪称方言喜剧领域的典型范例,演员表演时特意突出长沙方言中“n”“l”发音混淆特点,把“老师”读成“老司”还配上摇头晃脑模样,成功塑造出既迂腐又狡黠形象,在讨学钱核心情节段落里张九如与学生家长周旋过程中,频繁使用“碰哒鬼咧”“莫策我咯”等方言口语,凭借突然提高的声调、挤眉弄眼表情、模仿市井无赖肢体动作,将原本经济纠纷转变为充满生活氛围喜剧场景,当家长以“学生没学会写字”为由拒绝支付学费时,张九如瞬间瘫坐下来拖着长声哀叹“哎呀我的个天老爷”,通过这种融合方言特点与肢体喜剧的表演方式,让角色呈现出既荒诞不经又真实可感状态,生动展现出湖南民间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和幽默心态。

3.2 农耕文明与民间伦理在旦角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在湖南所孕育的农耕文明里,像“男耕女织”这般的生产方式以及“以和为贵”这类伦理理念,在旦角形象在价值方向的选择上产生着极为深刻影响,并且在对角色塑造时,演员凭借模拟田间劳动的身体姿态与再现传统家庭伦理场景,让农耕社会具有的文化标志更具体可感,比如旦角服饰常以粗布为材料,并搭配靛蓝与土红等自然方法染出的颜色,与农耕社会质朴审美观念相呼应,而表现家庭内部矛盾时,演员多运用“先隐忍,然后妥协,最后和解”的情感逐步发展模式,暗合湖南地区“家和万事兴”的为人处世道理。

长沙花鼓戏《打铜锣》里林十娘角色的塑造,堪称农耕伦理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优秀范例,其演员在诠释该角色时紧紧围绕秋收时期,稻作社群生存准则展开,毕竟粮食作为集体劳作关键成果,其保护情况与村落伦理底线息息相关,林十娘私自放鸭吃谷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是个体私欲对农耕集体伦理的冲击,演员借助长沙方言独有的语调节奏将这种冲击以一系列贴近生活的表演呈现出来,像蔡九指责时,她先是用“妹子”“老倌子”这类亲昵称呼缓和对方态度体现乡土社会人情应对策略,接着以“鸭子自己跑过去的”抵赖暴露出小农经济背景下的侥幸心理,最后撒泼时叉腰跺脚姿势照搬湘中农村妇女发生争执时的典型模样。

3.3 乡土情感与地方记忆在生角性格演绎中的融合

湖南别具一格的地理特征与历经岁月留存的历史印记相融合,赋予花鼓戏生角显著地域特性,演员捕捉湖南人独有的“倔强”精神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并融入角色塑造以表深情厚意,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效仿湘江船夫号子唱腔节奏,再现湘西吊脚楼生活画面等唤起观众共同记忆,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外在形象且渗透到角色精神核心使生角成地域文化以人物形式呈现的标志,演员于展现抗争主题的坚毅果决及描绘思乡场景的柔情似水,演员着重连接个人情感与乡土文化赋予角色浓厚文化内涵。

结语

湖南花鼓戏演员的角色塑造是地域文化与戏曲艺术深度交融的结晶。从方言幽默到农耕伦理,从乡土记忆到民俗仪式,演员通过多元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这不仅彰显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亟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肖翠 . 湖南益阳花鼓戏的演唱特点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25-06-12].

[2] 陈秋秋.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与创新发展[J]. 2023.

[3] 汤中敏 . 探究唢呐在湘剧和花鼓戏中的不同演奏方法 [J]. 魅力中国 , 2016, 000(04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