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 - 观 - 记 - 思”四阶模式在大班幼儿亲自然植物种植活动中的实践运用
马燕琴
昆山市张浦中心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要求,教学活动应支持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积累直接经验。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其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阶段,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开展植物种植活动对他们而言极为合适。然而,当前部分种植活动多以演示为主,再加上教师主导成分过多,导致活动本身的亲自然教育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播 - 观 - 记 - 思”四阶模式把种植活动拆分成连贯的多个阶段,能够借助科学合理的策略引导幼儿全程参与其中,可推动幼儿在亲自然种植活动中获得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一、精设播种情境,点燃幼儿种植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幼儿的经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这就需要大班教师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打造出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的播种环境。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种植计划的制定与种植区域的创设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对植物种植兴趣,才能为后续一系列种植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组织主题为“春天的小花园”这一种植活动时,教师可先带着幼儿走进校园的自然角并提问:“春天已经来了,大家想在咱们班的种植区里种些什么植物呢?”听到这个问题,幼儿们都表现得十分踊跃。有的幼儿说喜欢向日葵,它的花盘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有的幼儿想种小番茄,盼着能吃到自己种出来的果实;还有的幼儿提到了波斯菊,因为它的花瓣特别漂亮。教师以喜好为依据,把幼儿分成了三组,每组 5 到 6 人,然后引导每组幼儿自主讨论并制定种植计划,共同研究种子该种多深、多久浇一次水等具体问题。当幼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会通过种植绘本、科普动画等方式帮助他们寻找答案。拟订好种植计划后,师生就一起动手打造种植区了。幼儿们分工很明确,有的负责搬运小铲子、水桶这些工具,有的忙着铺设防草布、绘制标识牌,还有的主动找后勤老师请教翻土技巧。教师则为幼儿准备好种子、营养土等种植材料。另外,教师还指导每个幼儿制作了“植物成长心愿卡”,卡片上画有自己期待的植物生长样子,写有自己的名字与心愿,然后把卡片贴在种植区。整个过程中,幼儿们都特别专注认真,对植物接下来的生长充满了期待。
二、引导多元观察,深化植物生长认知
受到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还需要通过科学引导得以提升。在种植活动的观察阶段,教师应采用多元方法,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变化,同时确保观察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植物动态生长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小组协作方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幼儿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播种两周后,幼儿种植的植物陆续开始萌芽。这时候,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植物观察工具包”,包含放大镜、软尺、温度计及观察记录表。教师可通过趣味演示方式,向幼儿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用放大镜观察叶片上的纹理,用软尺测量植物生长的高度等。种植番茄的小组在观察中发现,刚长出的嫩绿色新芽带有两片圆形的子叶。有了轩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喊道:“叶子表面有细细的绒毛!”教师见状顺势提问:“这些细毛有什么作用呢?”在幼儿五花八门猜测后,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留到后续进一步探究。
为了确保观察内容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教师还设计了“植物生长观察表”,上面写有观察日期、植物高度、叶片数量等内容,要求幼儿每天入园后在固定时间进行记录。种植波斯菊的小组在记录时发现,组里的植株长得高矮不一,高大的植株叶片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而矮小的植株叶片则偏黄。此时,教师趁机带领他们一起检查周围环境,最终发现矮小的植株是因为旁边有大树遮挡接受日照时间过短导致的。通过这件事,幼儿们明白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组织了感官观察活动,让幼儿通过触摸感受叶片的质地,通过闻气味分辨不同植物的味道。有的孩子说向日葵叶子摸起来毛毛的,还有的孩子说番茄叶子有特殊的气味。每周五,教师都会组织分享会,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和绘画作品,提出遇到的问题并一起讨论。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实践,幼儿对植物生长所需条件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对植物生长的过程有了更科学的了解。
三、鼓励创意记录,留存植物成长轨迹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记录能够把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种植活动的记录阶段,教师应结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突破单一文字形式,鼓励他们运用绘画、手工等创意方式进行记录。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还能帮助他们系统梳理观察到的信息,为之后的思考与交流积累素材。
在持续观察一个月后,教师现在课堂上展示“植物生长连环画”“立体种植手册”等创意作品作为范例,启发幼儿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个性化的记录形式,分成小组开展创作。向日葵小组在制作连环画时,成员们进行了明确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内容框架,有的专注绘画,有的撰写文字说明,还有的负责封面创作。绘画过程中,有个幼儿发现了向日葵花盘具有向阳性的特点,就用箭头标注出太阳与花盘的朝向,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纷纷借鉴了这种方法。
番茄小组制作的是立体手册,他们用硬纸板做封面与内页,先把按生长顺序排列的照片贴在上面,再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如“3 月 15日,小番茄冒出了新芽,样子真可爱”。乐乐把番茄的叶片、花瓣压平后粘贴在手册里,并标注“番茄叶片是羽状复叶,边缘带有锯齿”;小宇用黏土捏出青色和红色的番茄模型,粘在记录结果的页面上,让手册看起来更有立体感。波斯菊小组则选择制作树叶贴画记录卡,他们用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出波斯菊各个生长阶段的形态;部分幼儿还录制了“声音日记”,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用声音记录下来。所有作品完成后,幼儿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及内容,然后一起把作品展示在班级的“植物成长墙”上,留下了难忘且珍贵的植物成长印记。
四、驱动深度思考,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种植活动的思考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实验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针对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辅助幼儿快速提升探究能力与思维品质。
当植物生长状态稳定下来后,教师可指导幼儿提出一些有悬念、疑问的内容共同思考与探究。具体来讲:向日葵小组觉得种子大小可能会影响生长速度;番茄小组认为光照情况与生长速度有关;波斯菊小组则提出浇水多少、土壤肥力如何可能都是影响因素。这时,教师可鼓励各个小组设计对比实验,在亲自实践中解开谜团。每组都把植物分成两组,一组保持原来的生长条件作为对照,另一组只改变一个猜测的影响因素:向日葵组专门对比光照,一组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组放在阴凉处;番茄组重点探究水分,一组正常浇水,另一组减少浇水次数;波斯菊组则研究肥料的作用,一组施肥,另一组不施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幼儿每天都会记录两组植物的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情况。一周之后发现:阳光充足的那组向日葵长得更高;浇水少的番茄叶片发黄;施了肥的波斯菊长得更健壮。这个结果验证了他们之前的猜测,最终得出“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分及适量的肥料”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继续提问“我们种的这些植物有什么用呢?”,幼儿回答向日葵籽可以吃,番茄能用来做菜等。接着,大家又一起探讨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水果等植物的作用。最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所需条件以及用途梳理清楚。经过这个过程,幼儿对植物种植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让种植活动真正成为了亲自然的最佳载体。
总之,“播- 观- 记- 思”四阶模式十分契合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既能成功解决种植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又能让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不仅直观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且还培养出了对自然的真挚情感,同时观察力、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也都有所提升。这一模式为幼儿教师开展亲自然种植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具体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