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庞文华
浙江省天台县实验中学 317200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多依赖于板书和课本,对于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难以进行直观呈现,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而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交互性强、资源共享便捷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融合方法,对于推动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为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例如,在 “地球的运动” 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模拟影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这种动态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在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单元学习 “人体消化系统” 时,学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 “进入” 人体内部,直观地观察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难点
初中科学中有一些知识内容抽象难懂、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形象化、可视化的方式将这些难点知识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 “电路探秘” 章节中,“电流的形成” 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想象电荷的定向移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拟电荷在导体里的运动轨迹,展示电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电荷的流动情况,从而理解电流的概念。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科 “物质的变化” 单元中,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三维动画可以清晰地展示原子、分子的结构以及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实验演示的科学现象或过程,信息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地球与宇宙” 章节中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演示,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动画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攻克教学中的难点。
三、整合信息资源,拓展课程内容
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和前沿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科学新闻、科研成果、科学家事迹等。在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与环境” 单元学习 “环境保护” 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以及治理措施等信息,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依托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演示
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科学实验存在较高危险性、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实验现象不够显著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可以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完善实验演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如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物质的性质”章节中 “浓硫酸的性质” 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来模拟实验的整个流程,展示浓硫酸的腐蚀性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对于一些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的实验,如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植物与土壤” 单元中 “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各个步骤和实验结果,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五、凭借信息技术,增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加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探究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在开展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 “当地气温变化” 的探究活动时,学生可以通过气象网站收集当地一段时间内的气温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从而总结出当地气温的变化规律。这种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初中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难点、整合信息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演示和凭借信息技术增强探究能力等方法,能够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融合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而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辨别信息的能力等。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初中科学教学,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裴怀芳 . 初中科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J]. 中小学电教( 教学 ),2024,(06):25-27.
[2] 沙琦波 .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初中科学教学方式的变革[J]. 全球教育展望 ,2024,53(05):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