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幼儿园礼仪教育策略研究
林烨彬
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前言: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游戏化学习将礼仪教育目标与游戏元素深度融合,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设计互动任务、搭建体验平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这种方式既符合幼儿“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又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让礼仪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一、游戏化学习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幼儿礼仪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
幼儿注意力易被趣味事物吸引,传统“说教式”礼仪教育难以引发兴趣,而游戏化学习凭借丰富场景、有趣任务与即时反馈,能快速调动幼儿参与热情。例如“礼仪小火车”游戏,将“问好、握手、说谢谢”设计为闯关任务,幼儿完成动作可让“小火车”前进并获“礼仪小勋章”,把抽象礼仪规范转化为具体动作,大幅降低理解难度。实践显示,参与游戏化礼仪教育的幼儿,在学习主动性与礼仪知识记忆度上,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教育的幼儿。
(二)帮助幼儿践行礼仪行为,实现“学做结合”
礼仪教育核心是“知行合一”,游戏化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为幼儿提供践行礼仪的机会。如“幼儿园小医院”角色扮演游戏中,“病人”需礼貌说明“病情”,“医生”耐心倾听回应,“护士”轻声提醒注意事项,幼儿在互动中自然践行“礼貌沟通、耐心倾听”等礼仪,并能迁移到真实同伴交往中。相比单纯“知识讲解”,游戏化学习让礼仪教育从“纸上谈兵”变为“实际演练”,真正实现“学做结合”。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共情能力
礼仪本质是“尊重他人、关注他人需求”,游戏化学习在传递礼仪规范时,还能培养幼儿共情能力与社会交往意识。如“分享小美食”游戏中,“小主人”需主动分食物并说“请吃”,“小客人”回应“谢谢”;若“小主人”忘记分享,“小客人”表现出“失落”,幼儿借此感受分享的快乐与被忽视的失落,理解尊重他人需求的重要性。同时,游戏中的分工协作(如小组完成“礼仪情景剧”),能提升幼儿沟通与合作能力,为未来适应社会交往奠定基础。[1]
二、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礼仪游戏场景,链接幼儿真实生活
游戏场景需结合幼儿日常交往情境,让礼仪学习贴近生活,具体从三方面推进:
1. 班级日常场景游戏:将师生互动、集体活动转化为礼仪游戏。如“晨间问好”设“礼仪小标兵”,幼儿在教室门口主动问好,回应者获“笑脸贴纸”;“午餐环节”设“文明小食客”,幼儿需安静等餐、双手接餐具、饭后说谢谢,达标者得“文明卡片”,助力幼儿将游戏礼仪融入日常。
2. 模拟家庭场景游戏:在班级设“娃娃家”“家庭聚餐角”,幼儿扮演不同角色练习家庭礼仪。如“娃娃家”中,练习“开门迎客、递物说请、送客道别”;“家庭聚餐”中,学习“长辈先动筷、吃饭不喧哗”,强化礼仪与家庭生活的联结。
3. 拓展公共场景游戏:利用“角色游戏区”模拟超市、图书馆等场景。如“超市购物”中,幼儿分饰“收银员”“顾客”,练习排队、礼貌沟通、双手递物;“图书馆”中,学习“保持安静、轻拿轻放图书”,提升不同场合的礼仪适应力。
(二)开发“阶梯式”礼仪游戏活动,适配幼儿发展水平
按年龄分层设计游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 小班(3-4 岁):聚焦自我与基础交往礼仪幼儿刚入集体,游戏简单直观。如“我是整洁小宝贝”游戏,教师提供杂乱玩具、衣物,幼儿学习分类整理、挂外套,完成获“整洁小勋章”,培养整理习惯;“问好小火车”中,幼儿向“司机”问好、道别,强化基础问候礼仪。
2. 中班(4-5 岁):侧重同伴交往与集体礼仪
幼儿交往频繁,游戏注重互动协作。如“合作搭积木”,3-4 人一组共建“礼仪城堡”,要求轻声讨论、不抢积木、互帮同伴,违规小组暂停游戏,体会合作礼仪;“礼仪小剧场”中,幼儿通过“借东西”“道歉”情景剧,练习礼貌用语。
3. 大班(5-6 岁):强化社会交往与自主探索
衔接小学需求,游戏强调自主性。如“礼仪小设计师”,幼儿分组用“超市、小学”等素材,自主设计礼仪游戏并展示;“礼仪小记者”中,幼儿采访教师、后勤人员,练习问好、清晰提问、认真倾听,提升社会交往礼仪。[2]
(三)构建“家园协同”游戏化礼仪教育机制,强化教育连贯性
避免“园内讲礼仪,回家无礼仪”,需建立协同机制:
1. 明确家园分工:幼儿园侧重“集体交往礼仪”与“游戏方法传递”,如教同伴合作、公共场合礼仪;家庭侧重“生活礼仪”与“实践巩固”,如餐桌礼仪、家庭交往礼仪。如幼儿园用“超市购物”游戏教排队礼仪,家庭则让幼儿在真实购物中实践;幼儿园用“礼仪小剧场”教道歉礼仪,家庭用角色扮演引导幼儿主动道歉。
2. 搭建互动平台:通过家长群、公众号等共享资源:幼儿园分享“家庭聚餐礼仪游戏”“亲子问好游戏”玩法与视频;发起“家庭礼仪游戏分享”,教师表扬幼儿在家表现;针对“幼儿不愿参与游戏”等问题,教师通过线上讲座、一对一沟通提供建议,如结合兴趣设计游戏。
(四)完善“过程性”游戏化礼仪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幼儿全面发展
评价聚焦“行为变化”与“参与过程”,而非“知识记忆”:
1. 评价内容:礼仪认知:是否理解游戏中礼仪内涵(如“借东西”时知“说请、谢谢”是尊重);礼仪行为:是否在游戏中践行规范(如“合作搭积木”不抢积木、互帮同伴),并迁移到生活;游戏参与:是否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遇困难是否尝试解决。
2. 评价方式:幼儿自评与互评:“礼仪游戏分享会”上,幼儿谈收获与不足,同伴互评礼仪表现,学会反思;教师观察记录:用照片、文字跟踪幼儿变化(如小班从“不愿说谢谢”到“主动说”),反馈家长;家园联合评价:期末共同填写“礼仪发展评价表”,从“园内游戏表现”“家庭礼仪行为”综合评价,明确后续方向。[3]
结语: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幼儿园礼仪教育,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以生活场景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核心,让礼仪教育从“抽象说教”变为“生动实践”,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需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通过创设生活化游戏场景、设计阶梯式游戏活动、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完善过程性评价,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礼仪内涵、践行礼仪行为、养成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莉, 王丹.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23(5):78-80.
[2] 陈洁 , 李敏 . 家园协同视角下幼儿园游戏化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幼儿教育 ,2022(28):45-47.
[3] 赵晓燕 . 阶梯式游戏活动在 3-6 岁幼儿礼仪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4(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