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张顺宝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静宁分局
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频发,涉及水体污染、大气颗粒物超标、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个方面,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传统的环境监管手段往往依赖于固定监测站点和人工巡查,存在数据延迟、覆盖不足、响应缓慢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环境治理对“动态、实时、精准”监管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构建动态感知、智能分析、自动响应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在生态监测领域的融合应用,尝试构建以“数据感知—智能研判—风险预警”为主线的系统架构,为环境管理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实挑战与技术变革需求
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体系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监测方式来看,依赖人工采样、定点观测的传统模式已难以覆盖快速变化的生态风险;从数据处理来看,海量环境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仍多采用人工解读或基础统计,效率低、误差大;从响应机制来看,环境突发事件往往处于“事后处置”阶段,缺乏有效的前瞻性预警。这些问题暴露出生态环境监管在机制、手段与能力方面的系统性短板,迫切需要借助先进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个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这种全球性挑战背景下,生态环境监测亟须突破传统路径,走向智能化、系统化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在模式识别、趋势预测、异常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具备替代人工分析、辅助决策、实现自动响应的潜力。同时,与 AI 紧密相关的物联网、边缘计算、云平台等技术,也为环境监测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融合应用
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需要实现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要素的连续感知,而这些监测对象具有变化快速、数据体量大、干扰因素多等特点。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环境监测由“被动记录”走向“主动研判”,从“静态数据”转向“动态模型”。项目首先借助物联网传感技术实时采集水体数据,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处理和存储庞大的数据量。AI 算法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可以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智能分析,对异常变化进行快速识别,并联动预警模块,实现对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
大气环境监测方面,AI 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识别与地面传感器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对 PM2.5、臭氧、二氧化硫等关键污染因子的精准识别。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智能可以预测污染峰值出现时间与影响范围,从而为决策部门制定限行、限排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AI 还能辅助识别污染源头,如在工业园区监控中,通过图像识别和设备运行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非法排放或设备异常情况,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智能在监测环节的嵌入,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点状—间歇—事后”的监测格局,构建起“面状—实时—预测”的全链条治理框架。
三、人工智能驱动的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构建
相比传统以数据通报和人工分析为主的预警机制,人工智能在突发生态事件预测与响应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主动性。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风险识别模型,系统能够对历史环境数据、气象参数、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取潜在风险特征,建立风险等级评分机制,实现对环境变化的早期判断。在一些水源保护地监控系统中,AI模型通过识别温度、流速、pH 值等指标间的微弱变化,提前数小时发出藻类爆发风险提示,有效避免了大面积水质恶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在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创新应用正成为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通过 AI 算法与预警机制的深度结合,可以实现“数据感知—智能识别—自动报警”的闭环预警流程。系统一旦捕捉到超阈值信号,立即触发多通道响应机制,包括向有关部门发送短信、邮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调度移动监测车或无人机前往异常点位取样验证等操作。这样不仅提高了预警反应速度,也强化了从“预测”到“处置”的联动能力。在此基础上,AI 还能根据历史预警响应效果进行优化学习,不断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率与适应性,形成动态迭代、智能进化的预警系统。
四、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路径与落地建议
要真正发挥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必须从平台建设、数据治理、人才支持和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首先,应建设统一的数据感知平台,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接入统一系统,实现多源数据融合,避免“信息孤岛”。其次,应强化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确保 AI 模型的训练基础可靠。对于算法体系,应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建立差异化模型,提升环境识别的准确性和本地适应性。同时,应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数据归属、使用权限与责任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使用,构建可信的数据治理生态。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环保部门开展跨学科合作,培养既懂环境又懂 AI 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层面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试点政策、平台共建等形式,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智能监测系统开发与部署,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应用场景推广方面,应优先选择环境风险较高或监管资源薄弱的地区试点运行 AI 监测系统,逐步积累技术参数与运维经验,为全国推广提供标准模板与操作指南。通过不断打通“技术—制度—应用”的落地通道,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融入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推动形成“科技驱动—智能治理”的现代生态治理格局。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强大支撑。通过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协同,AI 可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自动预警,有效提升环境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文章结合实际问题和应用案例,探讨了 AI 在环境监测、风险预测和预警响应等环节中的多维应用,并提出了系统建设的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平台建设、人才支撑与政策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助力实现高效、科学、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浩轩 , 胥春雷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梗阻与路径探赜 [J/OL].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1-13[2025-09-16].
[2] 赵伟 , 姜泉宇 . 人工智能生态环境问题的“马克思政治生态学”审思 [J/OL].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科版 ),1-11[2025-09-16].
[3] 周俊 , 周立万 , 徐水健 . 人工智能驱动生态环境监管变革的应用与展望 [J]. 绿色科技 ,2025,27(14):210-214.
[4] 陈露阳 . 人工智能的兴起与生态文明的发展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30(0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