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陈浩 蔡灿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引言:

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下,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旨在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局限,该模式融合传统教学的系统性,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多维度评价机制,既关注知识掌握,又注重学习过程与创新实践,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传统 + 翻转”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而翻转课堂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两者的结合既能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又能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视频、资料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上则侧重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从而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能动类课程由于涉及抽象理论与复杂实验,特别适合此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实支撑[1]。

二、基于“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科学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符合教育学与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确保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高度一致,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性则要求评价不仅局限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涵盖学习过程、课堂参与、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能动类课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都需要纳入评价体系,既注重数据化的量化分析,又关注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定性评价,从而实现多维度的立体考察,只有坚持科学与全面的原则,才能保证评价体系既具有操作性,又能为学生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2]

(二)发展性与激励性原则

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中,发展性原则要求评价注重过程性,不仅评价学习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轨迹,这种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体现阶段性进步和潜能激发,同时激励性原则强调通过评价发挥正向导向作用,评价结果不应仅作为排名依据,而要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评价中应更多采用鼓励性反馈、同伴互评、自我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持续改进,通过发展性与激励性相结合,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实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真正目标,为能动类课程的开展提供保障 [3]。

三、基于“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对策

(一)注重能力导向

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下,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向,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与考试成绩层面,能动类课程本身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例如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应考察学生的信息获取、理解、归纳能力;在课堂翻转环节,教师应着重评价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课后实践与实验环节,教师则应强化对动手操作、方案设计、成果创新的考查,通过将评价目标与能力培养深度对接,可以有效推动学生从“学知识”向“会运用”转变,使教学评价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导向。为了实现能力导向的教学评价,教师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避免单一的分数化考核,可以通过“教师评价 + 同伴互评 + 自我反思”的方式,综合反映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例如教师评价可注重学生的表现;同伴互评能帮助发现合作与沟通中的优缺点;自我反思则促进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二)引入多元主体

在“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多元主体是实现科学、公正与全面评价的重要路径,传统教学评价大多依赖教师单一主体,容易产生片面性,而能动类课程由于涉及理论学习、实验操作、项目实践与创新探索,仅依靠教师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教师应将教师、学生、同伴以及企业或行业专家共同纳入评价主体,教师侧重对专业知识和课堂表现的考察,学生通过自评体现学习反思,同伴互评能够揭示合作与交流中的真实表现,而行业专家的参与则有助于将课程学习与工程应用、职业能力相衔接,从而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在多元主体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互动机制,确保各方评价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形成合力,采用“过程性 + 终结性”结合的方式,教师和同伴主要参与课堂与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的考察;学生自评则通过学习日志、反思报告展现个人成长;行业专家的评价更多应用于项目成果展示,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检验,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评价结果不仅更加全面客观,而且能够形成反馈闭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发展、激励成长”的功能,为能动类课程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下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三)实施多维评价

在“传统 + 翻转”模式下,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转向多维度的综合考察,多维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应涵盖学习过程、课堂表现、合作互动、实践操作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可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翻转环节则重点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水平;而课后实验与项目实践则注重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成果创新,通过将知识、能力与态度并重,既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覆盖,也避免了以往单一分数化评价导致的片面性,使教学评价能够更好地契合能动类课程的特性。为了有效落实多维评价,教师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结合定量与定性手段,实现科学与灵活并举,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笔试、随堂测验等形式量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习日志和小组讨论记录等方式,定性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品质;再借助项目作业、案例研究、成果展示等,全面呈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四、结语

基于“传统 + 翻转”模式的能动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不仅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课程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激励性等原则,结合多元主体的参与与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实践对策的落实,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建构的转变,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润霞 , 张瑜 , 李娜 , 等 ." 双碳 " 背景下能动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热重分析实验为例[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42(12):149-153.

[2] 郭敏 , 孙浩森 . 基于产教融合的 " 能动 " 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探索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4(4):22-25.

[3] 周建芳 , 张楚俊 , 周振 . 基于数据驱动的课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J]. 高教学刊 , 2023, 9(3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