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分析
潘田芬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 215343
摘要: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行,当前教育领域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倡立德树人思想。在现代化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中,为了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应有效促进数学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利用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主要围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开讨论,基于初中数学学科,分析教学过程中科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学定理;实践活动;融合教学
引言:新时期背景下,教育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传统文化教育地位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要想顺利推进教学方案,顺应新课标在人才培养环节提出的要求,应以学生为主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抓手,实现数学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利用文化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更多具有数学思维与文化认知的新时期人才。
1.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教育领域提倡培养人才的文化自信精神,初中数学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科目,应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数学教育提供“服务”。作为数学教师,详细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形成明确的教学逻辑思维后对相关的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使教学素材更丰富。
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学生接触“正数与负数”知识时,为了促进学生快速知识点,同时产生学习兴趣,可为他们带来中国人使用负数的故事内容。结合我国古代时期的著作内容来看,在《九章算术》中包含大量数学知识,其中在“方程”章节中详细介绍了和负数相关的内容,比如“异名相益”“正负术”等。从这些记载能够明确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便广泛运用负数知识,而这一现象也说明我国数学研究相对比较超前。当学生接触此故事,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能把握和负数相关的研究情况,学生在文化资源支持下更有兴趣投入在数学课堂学习中[1]。
2.利用数学定理证明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定理证明过程,而这些核心内容也恰恰展现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为了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定理,可适当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品悟数学思维方式。比如,在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学习“圆周角定理”知识,当教师为学生进行定理证明内容的讲解时,转变教学视角,引导学生分析鼓捣数学家在圆中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众多古代数学家中,刘徽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的“割圆术”为后世带来了较广的影响作用。所谓割圆术,实际落实处理手段时需围绕圆内接正六边形来推进研究,然后不断让边数加倍,在相对精准的情况下完成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计算工作,获得边长、面积的具体情况。当边数不断增加,从正多边形的面积变化来看,其与圆的面积更加靠近。在此种处理方法下,实现数学的极限思考,推动了圆角定理等内容的形成。
在学生群体中为引导他们合理认识极限思想,教师可为学生带来一定的任务,假设圆的半径为1,鼓励学生认真探究当圆内接不同正多边形时相关面积情况,要求内接的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等。在正六边形中,对其面积展开分割处理,可形成6个等边三角形实现计算,分析单独的三角形面积,具体数值为,那么可以得到正六边形的面积,其数值为;在正十二边形中,对其面积展开分割处理,可形成12个等腰三角形实现计算,结合单独的三角形来看,明确顶角部位的信息,其数值为30°,此时利用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能够得到它的面积,具体为3.1058左右。当边数逐渐增加,通过把握面积可知和圆的面积也会变得贴近。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为实现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可鼓励学生采取刘徽的思想方式,利用极限模式实现猜想的证明,让学生在实际思考验证环节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3.积极组织数字文化实践类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为了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加入实践活动时,可以设立明确的主题,比如“一起探寻古时人们的数学测量方法”[2]。教师通过把握教材内容,可知其中存在大量测量元素,此时教师顺势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科普古时候应用的测量技术,如在《海岛算经》记载的资料中,其中给出了海岛区域高度、距离的测量思路。当进行海岛测量时,设定它的高度为AB,在海边附近处,选择设立2根标杆,其高度为3丈,两个杆分别表示为CD、EF,把握两个杆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此指标设定为DF,具体表示为1000步。把握AB、CD、EF的空间分布情况,它们处于相同的平面中,与地面区域保持垂直的状态。借助CD杆进行分析,在此处后退123步,便能移动到G点,从而形成同一直线状态,此直线中包含眼睛G,还有海岛顶部A、标杆顶部C;借助EF杆进行分析,在此处后退127步,便能移动到H点,从而形成同一直线状态,此直线中包含眼睛H,还有海岛顶部A、标杆顶部E。
接下来选择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根据整体条件得到公式,即,还能得到,而结合已知内容可以把握一定的条件,即CD=EF,那么学生可以通过在方程组中进行解的计算,便能获得AB高度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查找有利于扩展分析维度的资料,在实际测量环节大胆运用古代的测量原理内容,比如,完成学校旗杆高度的探究活动时,学生发挥举一反三的思维,选择利用标杆的分析方法,联系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可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强大作用,同时也能深层理解古代数学文化,形成对古人智慧的赞赏、崇拜之感。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初中数学包含大量复杂的理论知识,为了带动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良的文化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挖掘,利用数学定理证明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积极组织数字文化实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严艳,潘小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思考——以初中数学“让制作的杆秤称重范围更大”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24,(06):6-9.
[2]赵仁军.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作业的规律探析与融合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79-81.
作者简介:潘田芬,女,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汉族,1982年4月出生,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