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科研融入学校全面调研的常态化实施策略
段杰
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支撑,教育科学研究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教研与科研的前瞻性、引领性日益凸显,二者融入学校全面调研的常态化实施策略,已成为衡量学校生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因校制宜、发展为本:构建常态化实施的基础性策略
教研与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抓手,其常态化推进需立足学校实际,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学校需结合自身教师教研科研基础,制定契合校情的管理制度,通过校本研修激发教师主动思考意识,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更新,同时依托片级、市级研修活动,以“个人观摩 + 团队共进”模式促进学科组协同发展,最大化释放教师教研科研潜力,确立“个人研修 + 团队共进”的共享式发展理念。
在计划制定层面,学校需于每学年开学前统筹规划教研科研工作,充分考量教师现有教学基础与校本研修特点,以教科研融合视角推动教师反思与进修。实践中,可依托学校主课题分解子课题,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其中课题实践课的校本化研究是核心路径。通过“确立主线—设计方案—实践探索—反思调整—优化完善”的研究脉络,从具体课例切入,实现教科研融合的校本化落地。
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该校地处昆山东南角,远离市中心,每年有3-5 名市级骨干教师流出。基于这一现实,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搭建校级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通过专题研讨、现场竞赛、交流培训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家校沟通等领域提升素养。针对 35 周岁教师占比达 75% 的师资结构,学校对接昆山市青年教师“一二三”工程,实施“三年出师初为师”计划,安排通过三年考核的教师与新教师结对,落实青蓝工程,重点指导新教师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有效弥补了骨干教师流失带来的发展短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作为昆山市教育局直属的优质学校,该校虽青年教师占比高,但拥有较多特级教师与名师。在教师培养中,学校采用“ 1+N+ ”行动模式,由 1 名教学名师重点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并以这些教师为纽带辐射至其他青年教师,形成“名师引领、全员提升”的良好态势,推动学校教研科研质量整体提升。
二、多样呈现、相互促进:完善常态化实施的辅助性策略
学校教研科研体系具有个性化特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受学科性质差异影响,教科研呈现方式并非固定统一,而是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同时,在集团化办学、片区协同的教育发展框架下,以教育集团或校际联盟为载体形成的教科研体系,在成员校间呈现类质化特征,通过主题式项目研修,促进校本化教科研范式的融合与交流,直接推动成员校教科研水平提升。
在教育集团内部,核心校或牵头学校需统筹成员校师资与生源,以主题研究为核心开展集团化教科研实践。各成员校围绕既定主题,遵循“独立探索—定期互研—融通共进”的流程,通过共同研究主题、实践课题、提炼思想,分学科开展交流活动,实现教科、研质量协同提升。在教研片、教科片、教育共同体等片级团体中,每学期按学科分组开展教科研研讨,成员校在展示自身特色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的有益经验,提升自身教科研的自省与优化能力。
在这一维度的实践成效显著,该校自2000 年起坚持开展“今天我开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在年段组内至少进行一次教学展示,每月按学科分组开展校级教科研活动,以课题实践课为载体,教师结合个人微型课题与具体课例,历经个人设计、小组磨课、公开展示、校级研讨等环节,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深度融合。2021 年加入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后,该校进一步丰富完善原有每月教科研活动,融入集团教研氛围,按照“基于个人设想、整合小组思考、凸显学校特色”的思路,在全校推行“同研一节课”活动,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的主动性。
三、生态视野、文化赋能:激活常态化实施的内生性策略
学校文化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与辐射功能,而教研科研工作是学校文化的显性表达,直观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与发展潜力。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定位与方向,而学校文化又反过来提升教科研规划与实践的高度和精准度,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科研常态化实施的内生动力。
受历史沿革、地域特征、师资配备等因素影响,不同层级、类型的学校在教科研中形成了异质化的学术氛围与风格,进而影响教科研融合发展制度的构建。城区优质学校凭借名师云集、教师素养高、资源倾斜等优势,在教科研融合中设定较高的共同发展目标,文化引领教科研的意识深入人心,教师能快速契合学校发展节奏,实现教科研跨越发展;而乡镇学校受地理位置、师资水平限制,教科研融合意识有待提升,需以学校文化提炼为基础,通过专业培训、研究指导、实践尝试等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形成研究自觉,并以教师研究力的提升反哺学校文化,构建“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的双轨发展态势。
以“立德正基”为校训,“正基”源自学校前身 1905 年的正基学堂,寓意“扶正基石,端正基础”。基于这一文化内核,学校历年主课题均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展开,从“正基”视角推动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教研与科研的主动融合。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则依托苏州市级“四有”好教师建设团队,以“立德如玉、笃学成峰”为主题,构建“三课同建、三行教研、三思课堂”的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从课程与课题视角审视课堂、提升品质,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推动学校办学品质迭代升级。
四、机制保障、资源协调:筑牢常态化实施的支撑性策略
学校教研科研工作并非零散的单一任务,而是涉及组织协调、跨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其常态化推进需完善的机制保障与充足的资源支撑,同时依赖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唯有在机制健全、资源充沛的前提下,教科研实践才能从“规划”走向“落地”,成为学校教科研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
尽管各校内部管理层级设置与分工存在差异,但“通力协作、保障研究”是共识。在具体实践中,校长室需结合学校文化与发展需求,明确教科研发展的总体格局与路径;教导处、教科室或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核心职能部门,需统筹教科研实践的具体事项,包括研究方法、人员安排、时序进度等;德育室需协同组织学生参与教科研相关活动;总务处、教技室则需提供环境与技术支持,保障教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可以说,教科研工作牵动学校所有职能科室,是微观层面的系统工程。
教研与科研融入学校全面调研的常态化,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立足校情、整合资源、深耕文化、完善机制,依托基础性、辅助性、内生性、支撑性四大策略协同发力,才能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